】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阶段
http://www.CRNTT.com   2017-11-22 00:23:22


 
  综合两岸学界对两岸社会融合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两岸对社会融合的理解存在分歧,对两岸社会融合的目标也自然不同。大陆学界强调认同在两岸社会一体化中的核心作用,而台湾普遍崇尚建立多元社会,学界也不认为两岸社会接触与融合会带来政治上的认同。基于以上差异,笔者认为,两岸社会融合是两岸民众之间通过多方面的互动、理解与合作,逐步实现两岸民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平等待遇,最终消除因政治历史等因素造成的相互之间的隔阂与不适应,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利益联系与文化和政治认同。与“统一”的概念类似,“融合”既是过程,也是最终状态。广义而言,两岸社会融合是大陆民众与台湾民众在经济、政治、生活和文化四方面的平等化和一体化,最终的目标是形成两岸命运共同体,这一方向是两岸社会发展自然而然的趋势,并非纯粹人为设定的目标,推动两岸社会融合只是顺应历史潮流所采取的举措。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实现离不开两岸民众的命运认同,命运认同的形成和培育有赖于相互尊重与扶持,该过程必然要经历多元化阶段。换言之,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是两岸社会融合的最终目标,但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目标,一体化的最终目标必须经由多元化的阶段来实现。

  两岸社会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两岸经历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社会隔绝,才有了社会融合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以及整个国际局势的变迁,海峡两岸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和两岸关系,两岸社会互动重新开始启动,且规模不断扩大。如果从本文探讨的广义上的两岸社会融合来看,目前两岸经济和生活领域的融合还是比较高的,主要是政治和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较低。

  经济方面,经过30年来不断深化的两岸经济融合,台湾对大陆经济依赖程度超过历史上对任何一个岛外经济体的依赖。大陆是台湾的最大交易伙伴和出口市场以及顺差来源地。台湾对大陆的贸易和出口依赖度分别接近30%和40%,台湾对大陆的投资依赖度约为60%,大陆是台湾第一大入境旅游市场,台湾是大陆第三大入境旅游市场,两岸已形成互为重要客源市场的稳定格局。2009年两岸 “全面、直接、双向”的“三通”历经30年终于得以实现,两岸经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随后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也得到推进,2010年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明确了两岸经济往来自由化的目标,构建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平台。应该说,两岸经济融合在过去3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进展。当然,2016年民进党上台以来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给两岸经济融合带来很多困扰,包括:两岸制度化协商中断,两岸货物和服务贸易尚未且无法实现自由化,大陆赴台投资面临歧视性政策壁垒,两岸产业与金融合作困难增大等。

  生活方面,随着两岸社会交流领域、规模扩展和层级提高,两岸民众生活联系日益紧密。先是在市场引导下,台商加速向大陆投资,以台商为主体的台胞群体在大陆的规模和数量急剧增加,逐渐形成了包括台商、台干、台属和台生在内的大量台胞群体不断往返于两岸,并不定期地在大陆生活、居住、工作与学习,率先成为两岸社会互动中的跨境族。同时大陆前往台湾进行经贸考察以及学术交流的人数也不断增加。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两岸关系改善为两岸民间社会的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人员流动实现双向往来,包括陆商、陆客、陆生、陆配等人员也进入台湾,两岸通婚也形成一定规模。两岸社会及人员互动的规模空前增大,两岸社会的互动与融合更为多元,根基更为牢固。问题也有一些,主要表现在:两岸人员往来不对称,台湾当局对大陆人员赴台仍然限制过多,移居人员生活保障不能两岸互通,两岸体制、机构、公务人员素质有差异,两岸教育文凭与从业资格很多还没有互相承认,台胞在大陆常会受到外籍人士待遇等。

  不过,当前两岸社会融合的薄弱之处主要还是在文化和政治领域。两岸社会融合包含三个子群体之间的融合:在大陆的台湾同胞与大陆民众的融合,以陆配为主的在台湾的大陆同胞与台湾民众的融合,以及大陆民众与台湾民众的两岸融合。目前两岸社会融合研究和推动重点主要集中在大陆台胞与大陆民众的融合。在关于台湾同胞融入祖国大陆的相关论文中,一类以移居大陆台胞族群整体为研究对象,另一类则对这一族群中的特定群体展开,如研究台商、台青、台生、台干、台属等。这些研究普遍发现,当前两岸社会融合无论在文化认同方面还是政治认同方面都距离多数学者的预期目标相去甚远。

  有学者调研发现,移居大陆的台胞对“文化认同”主要有三种观点:1、“文化双重认同”观点,认为有一定比例的台胞认同中国文化,同时认同台湾的本土文化,在文化身份的选择上具有“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之特点;一方面为保证顺利融入当地社会而将自己置身于中华文化大背景中,另一方面倾向于保持自身所具有的台湾文化特质。2、“第三文化”观点,认为台商群体 ( 即移居大陆的台胞) 的独特生活实践和文化实践有可能创造出一种独立于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之外的“第三文化”。3、“两岸族”观点,“两岸族”作为这些台胞的自我认同越来越得到扩展,因为它是这些台湾同胞在两岸之间的往来和生活经验所带来的感受、思考,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累积,所得出的一种身份认同。

  调研发现移居大陆台胞对“国家认同”主要有4种观点:1、“国家双重认同”观点,认为移居大陆台胞存在大中国情怀与实际认知之间的落差、感情趋向与理性选择的分离,他们一方面对“中国”有认同感,另一方面又怀有“中华民国”情结。2、“中国即指中华民国”的观点,认为“在台湾大多数民众都无异议的持有一个共同交集——认同中华民国”,目前仍有部分移居大陆的青年台胞“中华民国”观念强于“中华民族”观念。3、“多元化”观点,一项关于“台湾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问题调查发现,受访的台胞意见多元,选择分布在各个不同意见群(即 “非常同意”的人群直至 “非常不同意”的人群)的比例相近;还有研究者认为,现阶段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出现多元化特征,国家认同危机在台湾社会埋下了冲突、对立的种子。4、“国家认同和地方认同”观点,解释当前台湾民众“中国认同”和“台湾人认同”之关系,认为后者的加强是台民众自尊需求提升之结果,它在凝聚社会共识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产生“内群偏见”和 “刻板印象”,不利于两岸及民众之间积极正面的交流互动。

  调研结果表明,台商总体上还是倾向于“台湾认同”,比例高达半数以上。如果将认同细分为 “地域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对自身所具有的异质性的认知”和“群体身份认同”,则“地域身份认同”与“文化身份认同”程度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陆台胞在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方面更倾向于台湾认同。相比较而言,在当地社会所感受到的“异质性”和从信任感中所体现出的“群体身份认同”方面,“台湾认同”都不强烈。每个人的认同程度受制于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个人因素包括背景(如“外省”籍贯与“本省”籍贯之差异)、在大陆居留的时间长短(一般说来,居留时间越长越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事业成功程度 (一般来说,事业越成功越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外部因素包括大陆的快速发展、台湾发展的停滞、大陆公众对台胞的友好程度等。其发生基础在于人们共同的利益以及文化、制度、价值观念和各种社会规范对人的控制。可见,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的政治及文化认同都有待提升,岛内民间普遍的“大陆印象”是:政治制度仍然是疏离、陌生和对立的;基本国情心态复杂且有不平衡感;在微观社会生活方面基本是熟悉、理解和认同的。⑨

  对于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是两岸互信不足、两岸制度差异、两岸交流结构失衡、两岸法律规范差异、两岸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共同结果。⑩也有学者提出,在全球化、现代化与民主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围绕现代国家建设所形成的国家认同建构,一定以民主为基本前提,以国家制度及其所决定的国家结构体系的全面优化为关键,最后决定于认同主体的自主选择。中国人所要认同的现代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存在,虽然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制度的合法性与实践的合理性,但依然还是不完善,不成熟的。因此,国家认同依然需要积极的建构与深化。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它一定与现实的国家结构体系及其背后的国家制度的健全密切相关,需要相互借力、相互塑造。⑪还有学者强调,与西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理念不同,承认、继承和发展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族际交往的主流。民族文化的利益调适,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依托情感,通过规范的约束和目标的导引,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转化、提升、协调和整合。民族文化的核心意涵代表了一个民族代际相承的基本精神,与民族成员的根本利益一致,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统摄力。⑫因此,按照该文的逻辑,问题的关键是确立和弘扬能够统摄两岸的民族核心价值观。

  在两岸社会融合的过程中,构建文化与政治领域的“中国认同”是推动两岸社会一体化的核心。这个“中国认同”是以大陆为核心的文化与政治认同,既包括民族和国家认同,也包括政权和价值认同。“中国认同”的实现根本上要依靠国家自身建设,在大陆的国家软实力足够强大之前,社会一体化必然要经历多元化阶段。当前两岸社会融合在“中国认同”核心问题上遇到障碍的现实背景是,台湾具备一定的软实力仍然在对台湾民众产生强烈影响。台湾当局认为其“全球形象(global image)”、“普世价值(global integrity)”和“全球整合(global integration)”等指标均领先大陆,表现在文化商品的输出、民主理念的普及与法治化程度、以及新移民的比例都优于大陆。⑬目前仍有众多台湾民众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抱有优越感,认为台湾在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和生活方式上都远远优于中国大陆,台湾没有必要去和大陆交流、融合,统一只会伤害、流失台湾既有的资产,进而出现经济依赖、民主倒退、生活方式受到破坏等危机。⑭大陆当前的软实力还不足以一举扭转台湾当局和岛内民众的这种普遍看法,但大陆软实力一直在迅速增长,全面超越台湾是可以期待的。在此过程中,暂时允许“台湾认同”存在是合理的,也是多元化融合阶段的特征之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