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众在北京西单的首都电影院自助取票机前取票。(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评社北京3月25日电/近年来,大众接受信息的模式呈现移动化、迅捷化、碎片化、互动化等特质,反映在文化娱乐方面尤为显着。于是,满足这些需求的评分网站,逐渐成为大众选择影视作品时参考的“风向标”,以及观看后表达观点的“布告栏”。然而,在评分网站为大众带来便利的同时,围绕其评分和评论客观公正性的争议从未休止,某些大片热剧因网站评分引发的风波几度甚嚣尘上。近日,某评分网站被“饭圈”和商业“水军”盯上的消息又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据报道,为给偶像的作品刷好评,粉丝们批量创建网站账号。他们平时也要给其他作品虚假打分,来把账号“养肥”,以应对网站的审查机制。评分网站赋予了大众评价自由的同时,杂芜的信息、趣味的分歧、利益的纷争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公共视野。众多创作者对评分网站提出疑问的同时,普通大众、网站平台与影视行业都需要重新思考其背后的症结所在,寻求破题之道。
参与评论者立场各异,水平参差不齐,评价难免有失公允
目前,豆瓣公布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突破2亿,参与评分的作品数量也与日俱增。对于观众而言,评分网站的作用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汲取”,即获取影视作品的相关信息,通过评分与评论对作品进行初步的印象判断;其二是“表达”,即在观看影视作品后,凭借自身观感进行主观评分并分享评价。评分网站中的评价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起到了“扫雷”作用,使大众通过参考多方评价了解作品讯息。
然而,评分网站本质上是以商业属性为根本的服务平台,而非中立的研究机构或严谨的学术数据库。任何一家评分网站的存在,都无法确保绝对的“权威”与“公正”。在对其本质属性有所把握后,我们还应理性地看待其评分和评论中所存在的诸多复杂因素。评分网站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一模式,还扮演着提供影片讯息发布的渠道、链接票务商业宣发的窗口、组织观众自发交流的平台等角色。若人们仅从评分和评价进行单一化适用,反而容易失却艺术欣赏的判断力和趣味性。
评分网站上大部分评分与评论,并非来自专业评论人。由于参与者多为普通观众,评分与评论通常渗透着评价者个人的生活感悟和审美趣味。甚至有部分评论者通过打分的行为,获得一种反权威、反资本的想象姿态,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偏见的基础上滥用评价权利的情况。相较于电影类别,评分网站对电视剧更加难以做出标准化衡量。尤其对部分播出时间较长、剧情结构复杂的电视剧而言,剧情枝蔓尚未完全开展,就被扣上“胡编乱造”的帽子;人物成长线仍在铺垫,可能已经因“三观不正”的评价“盖棺定论”。此类状况屡见不鲜。分析数据不难发现,使用“汲取”功能的用户数量远大于在观影后进行“表达”的用户数量,所以评分功能也必然存在一定误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