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3月27日电/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数字经济、国际消费中心、数字货币、都市圈、住房租赁市场等领域,成为各地新增投资的重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数字经济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社会生产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而提振消费则能够激发经济内生增长活力,这些领域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都有巨大的正面作用。
以数字经济为例,福建省提出,打造“数字应用第一省”;河南省提出,建设“数字河南”;上海市提出,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贵州省提出,狠抓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盘和林表示,从数字产业化来看,数字经济会催生许多新的产业,包括芯片制造、科技应用服务等,这些产业通常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带动效应。产业数字化则是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将会从无人制造工厂、智能配送、线上销售、产品溯源等方面全面升级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
“数字经济还可以全面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盘和林说,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开展了数字政府的建设,借助数字化手段,交通拥堵缓解、政府项目资金监督等都可以实现智慧化监管,一系列惠民服务也可以借助移动设备贴近群众。此外,数字货币、电子支付、智能物流等数字经济的新业态能够提高居民生活的便捷性,基于大数据建立的就业平台等可以促进居民就业。
盘和林表示,在把握发展大势的同时,各地要精准研判各自的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比如贵州、云南等有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大型数据库的建设,土地等固定资本投入成本也较低;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则适合布局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等科研阵地,依托高校资源打通产学研渠道,实现数字经济科研方面,尤其是“卡脖子”技术的突破。
“各地在对数字经济布局的时候要有全局意识,不能各自为战。”盘和林说,数字经济淡化了资源流动的区域壁垒和行业壁垒,各地进行数字经济布局的时候要有区域意识和合作意识,与周边区域的数字经济建设建立协同机制,促进互联互通,发挥规模效应,形成数字经济特色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差异化分布,这也有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熊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