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9月9日电/改革开放后,我们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总体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快速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正在带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实现共同富裕,根本靠高质量发展,关键靠统筹协调。无论是促进经济发展,还是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关系,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认识相关的经济问题。
一
在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共同富裕包含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建设比资本主义更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就必须摆脱贫穷,步入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共同富裕,不是资本主义的富裕,即少数人的富裕。共同富裕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考虑到地区、城乡、行业之间的平衡与协调,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共同富裕是全方位的富裕,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满足,而且包括精神层面的满足。共同富裕体现的是和谐共富,但不是齐步走,少数人可以先走一步,再带动大家共同富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动态的,因此共同富裕是分阶段的,也是分地区的,是从不平衡至平衡的不断演进的过程。
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既是一个生产问题,又是一个消费问题。说它是生产问题,是指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要解决从供给方面能不能生产出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既包括量的满足也包括质的满足。说它是消费问题,是指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也是全体人民的消费不断升级的过程,这个升级的过程会带动供给总量的增加,刺激经济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共同富裕不仅表现为个人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收入差距的缩小,还表现为政府提供的公共福利水平的提升,不断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例如提供更加均等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畅通向上的流动渠道,公平地享受各种发展机会,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
二
实现共同富裕,涉及的内容广泛,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核心问题之一是收入分配问题,即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这为改善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改革开放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总体发展水平有了快速提高。但与此同时,在实现快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大都是阶段性的,可以在改革中不断加以解决。主要包括:第一,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我们更多强调效率优先,原因在于之前长期实施计划经济,虽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短时间内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但难以计划和分配千差万别的供给和需求、生产和消费,经济发展的效率并不高,摆脱贫穷是当时面临的紧迫任务,为了尽快走出贫穷,必须把效率放在第一位。效率优先意味着有能力的市场主体发展得快,收入增长得快,从而导致收入差距的拉大。第二,在改革探索中曾经存在的一些误区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拉大。比如,把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混为一谈。正确的逻辑应该是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大则回报多,贡献少则回报小。然而在一些领域出现了由分配决定贡献的大小,而不是由贡献大小决定分配的错误认识。有些企业的管理人员获取很高的年薪,他们因高年薪而认为自己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大,而那些实体经济的一线劳动者,他们对价值创造的贡献最大,却由于市场谈判力量相对弱势,所得小于贡献,反被认为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小。这导致人们没有给予提高一线劳动者报酬问题足够的重视。第三,没有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例如农民的劳动和工人的劳动,非生产劳动是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按照马克思的理论逻辑,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并给予相应合理的回报,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甚至把什么劳动都视为生产劳动,则易于发展虚拟经济,形成经济泡沫。第四,过度金融化。所谓金融化,是把一切实体的、虚拟的东西都变成可以交易的金融产品。金融本来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过度金融化则颠倒了生产和金融的关系,不仅对实际财富增长的贡献不大,而且会助长投机行为,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