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以后,由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中国经济一直既快又稳地持续健康发展。
|
中评社北京10月3日电/稳定是发展的基石,行稳是致远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既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方法。深刻理解“稳中求进”的丰富内涵,把握其发展的重要脉络,对在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历史脉络
经济日报发表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卓元文章表示,近些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经济工作要稳中求进,其中绝大多数年份都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所谓“稳中求进”,就是既要“稳”,也要“进”。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40多年来,自从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后,中国一直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特别是2012年至2019年,各年GDP与上年同比变动均不超过1个百分点,即使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2020年,中国经济依然交出了亮眼的答卷,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一般认为,经济稳定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基本稳定和就业充分等。这说明,2012年以后,由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中国经济一直既快又稳地持续健康发展。
回望历史,“稳中求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88年,当时有一些经济学家接受相关机构委托,就当时的中期改革纲要提出意见。1985年以来,中国经济处于偏热状态,投资增速过快,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上涨率偏高,出现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出现波动。这一系列情况使改革进程受阻。正是针对上述情况,经济学家们提出此后经济发展和改革均应稳中求进,认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使改革得以逐步深化的基本条件。因此,这不仅是针对当时情况的现实方针,而且应当成为一个长期方针。要看到,经济不稳定、大起大落,相关政策一松一紧轮番交替,这样既不利于经济发展,使经济结构恶化、效益下降,又使比较全面的配套改革无法有序地出台,阻碍着改革的进程。稳定经济,首先必须稳定物价、控制通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稳定经济增长速度,控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总量,消除超常规的周期性波动。只有先稳定经济,改革才能有效推进和深化。此后,学界一般认为持上述观点的经济学家为“稳健改革派”。
应当说,“稳中求进”在上世纪80年代只是理论研究的一个成果,是针对当时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一项改革思路,在学界并没有引起热烈的讨论。在当时,希望发展改革快些再快些的人大有人在,也有人认为通货膨胀不会影响改革深化。但是,党和政府一直强调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如果经济社会不稳定,那么什么事也干不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因此,中国的改革发展一直是在较好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下前进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不仅在经济总量上得到极大提升,而且在经济质量上有了显着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举世瞩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