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15日电/网评:少年也有愁滋味,谁解相怜
来源:光明网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北京市教委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分级预警和干预机制,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知还强调,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专职心理教师面向学生、家长、教师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主题活动、心理辅导等计入工作量,纳入绩效管理,保证专职心理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最近教育领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将体育老师,也将专职心理教师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些措施,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的社会现实密不可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最新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中国约有24.6%的青少年患有某种形式的抑郁症。
中国将刚刚过去的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定为“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可以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正视与干预。
为中小学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易入手的方式之一。今年9月,教育部在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加大学校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2022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校比例达到80%,2030年达到90%。此次北京市的新规,就是对这一意见的贯彻落实,并将比例提高到100%。
与以往“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认知不同,青少年的心理疾病表现更为多元,往往以抑郁症为主,还有焦虑症、强迫症以及学习障碍、人际关系障碍问题。心理问题并不是“心里”问题,而是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可以是作为,比如好动不拘、无定性、注意力很难集中等,也可以通过不作为表现,如对任何事都缺乏兴趣、对周边变化无动于衷等。通过与家长、同学谈话交流等日常的人际交往很难识别这类问题,或者即使有所察觉,也很难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