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内的“台独基本教义派”认为发展两岸关系最后就会被大陆方面控制,影响到“独立建国”,所以必须反对两岸交往。进入21世纪,大陆快速崛起,尤其是经济实力更是大幅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民进党内一些比较理性的人士如“务实派”,主张要与大陆方面多接触交流,发展两岸经贸关系。但是“台独基本教义派”却坚决反对两岸交流,他们采用各种手段为两岸交流制造障碍。“台独基本教义派”以“仇中反中”的宣传煽动台湾岛内民众的情绪,配合其“反中抗中”行为。“台独基本教义派”所坚持的“反中抗中”路线对于民进党未来的转型有重要的牵制作用,降低了民进党向中间路线转移的可能性,民进党内理性的声音在教义般的狂热下难以被重视。
正如任何宗教都有信仰传承的特点,民进党内的“台独基本教义派”也不例外,他们非常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希望将“台独”思想和理念不断传给台湾的年轻人,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最终实现“独立建国”的目标。“台独基本教义派”通常给年轻人提供很多锻炼的机会,比如资助留学或是担任派系重要角色的助理等,经过历练后的年轻人会很快成长为民进党的政治新星,获得身份和利益,这对没有背景的年轻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这些机会幷不是无条件的,而是经过有条件的考核才能得到。在这些过程中都贯穿着“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台独”思想和理念,“台独基本教义派”培养的年轻人最后很可能都会成为坚定的“台独分子”。总之,民进党内的“台独基本教义派”以政治权力和利益为诱惑,以“宗教”关怀为支柱,以党内派系为依托,形成了一条较为缜密的利益链,这条利益链同时也是生产“台独分子”的生产线。
三、民进党“反中抗中”行为的阶级身份与利益
对阶级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永恒主题,很多思想家和学者如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布迪厄等都有关于阶级的论述。⑪阶级的划分主要基于经济地位,再转化为政治身份。在人类早期,阶级身份表现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人类的行为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式,道德对人类行为的约束能力开始降低,人类经济地位的差别开始拉大,从而导致严重的身份对立。所以,经济利益开始在塑造身份认同方面起主要作用。
2016年民进党再次上台执政以来,台湾经济增长乏力,民众的平均薪资水平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水平难以有效改善,底层民众家庭收入增长率更是下滑明显,导致社会中下阶层相对贫困,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更加严重。失业率升高,民众找工作困难,刚就业的大学生起薪祇有24000元新台币,⑫再加上高房价,导致青年人焦虑感上升。
对于台湾来说,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难以形成广大的市场,要想实现经济发展,参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整合就是必然的选择,而两岸经贸合作就是台湾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最重要的路径。近些年来,大陆经济发展迅速,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三成。
在这样的对比下,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发展产生恐惧感和挫折感,担心如果两岸经济合作,最后台湾会被大陆“吃掉”。之前国民党执政时,绿营媒体将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国民党精英视为“买办”,把两岸经济合作视为“亲中卖台”行为,到处宣传和平红利分配不均,被权贵垄断。⑬在这种宣传下,一些台湾底层民众错误地将经济增长乏力、收入停滞不前、贫富差距加大等现实问题归咎于两岸经济交流带来的后果。2020年11月15日,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成员国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建成。⑭2020年12月30日,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⑮这两项重大的经济合作协定台湾都被排除在外。
台湾民众面对台湾在全球和地区经济整合过程中不断被边缘化的趋势表现出较强的无能感,他们对社会存在的诸多矛盾的不满需要找到一个解释以及一个情绪发泄的出口,民进党在岛内不断渲染大陆的“打压”,营造“悲情意识”。在这种错误的认知模式下,部分台湾中下阶层民众将一切对现实的不满都归因于中国大陆,导致岛内“反中”民粹主义上升。“祇要涉及两岸政治方面尤其是与统一有关的问题,台湾民众心态极为敏感,反映出相当程度的抵触情绪。”⑯这些中下阶层的民众很多都是民进党传统的支持者,是民进党的“基本盘”,他们当中弥漫的“恐中”情绪,导致了一种群体的焦虑感,容易被民进党利用。从而进入民进党惯用的二元“对立-冲突”的行为模式,倾向于用相互对立的身份立场将两岸区隔开来,台湾是“我们”,大陆是“他们”,把“台湾主体意识”作为寻求自我承认(自我)以对抗中国大陆(他者)、来肯定自我存在价值的工具,由此导致“反中”情绪甚嚣尘上。⑰民进党为了稳固这部分“基本盘”,迎合“反中”民粹,自然采取“反中抗中”的行为。
四、结语
建构主义认为利益是以身份界定的,所以身份-利益的不同是民进党“反中抗中”行为的重要根源。从身份和利益,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社会群体集体的身份认同应该建立在利益基础上,如果没有利益作为基础,身份认同就不会稳固,集体身份的自我认同也不会延续。利益的差异导致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政治对立。从本质上说,民进党的“反中抗中”行为反映了族群、阶级、意识形态等多元身份认同之间的矛盾,以及不同身份带来的利益诉求。族群、宗教、阶级等认同因素对国家认同理念带来了重大挑战。因此,今后大陆在两岸关系当中为了更好地反制民进党的“反中抗中”行为,需要从身份-利益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要以针对性的举措彻底粉碎民进党在台湾社会通过打“反中抗中牌”捞取政治利益的企图。
注释:
①[美]亚历山大·温特着,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 81—91页。
②高格孚:《风和日暖:台湾外省人与国家认同的转变》,台北: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15页。
③孙云:《“台独”理论与思考》,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30页。
④刘国深:《民进党意识形态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⑤ 陈星:《民进党结构与行为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48页。
⑥杨剑:《台湾政党政治与中间选民》,《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04年第2期。
⑦王振寰:《谁统治台湾——转型中的国家机器与权力结构》,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6年,第324页。
⑧刘国深:《民进党意识形态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第170页。
⑨林劲:《民进党与台联党的关系分析》,《台湾研究集刊》2003年第1期,第3页。
⑩《社评-台独基本教义派能走多远?》,中时新闻网,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405000695 -260310?chdtv,2020年12月21日查询。
⑪[美]埃里克·赖特着,马磊、吴菲等译:《阶级分析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⑫《每月基本工资调整为24,000元》,台湾“劳动部”网站,https://www.mol.gov.tw/announcement/2099/46305/,2020年12月31日查询。
⑬汪苠:《国民党何以兵败如山倒》,《统一论坛》2016年第2期。
⑭《RCEP:逆势建“群”,自贸伙伴“扩容”》,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20-11/23/c_1126773943.htm,2020年12月31日查询。
⑮《历时7年35轮谈判,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中欧合作共赢开新局》,新华网,http://www.gov.cn/xinwen/2021-01/01/content_5575984.htm,2021年1月1日查询。
⑯刘国奋:《两岸关系新局面的影响与问题之探析》,《台湾研究》,2009 年第 5 期。
⑰沈惠平:《试析部分台湾民众的反中情绪—一种怨恨情绪的视角》,《台湾研究集刊》2016年第6期,第52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11月号,总第28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