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2月7日电/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指出:“要统筹考虑和谋划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聚焦新发力点,塑造新结合点。”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在国外,根基在国内。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回应了广大国家和各国人民寻求发展的殷切期望,目前,世界2/3的国家和1/3的主要国际组织已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共识。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点。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员陈超文章表示,“一带一路”和新发展格局都是中国主动谋局,推动经济全球化朝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推进主场全球化的战略举措,要辩证地理解两者关系。
“一带一路”是“双循环”的重点。“双循环”和“一带一路”、中国高水平改革开放,都是对冲“中心—外围”经济全球化风险的,在经济全球化“中心—外围”格局中,中国逐渐从外围走向中心,必须主动谋局,打造主场全球化。而“双循环”为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筑牢根基。
“一带一路”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如何同频共振
文章介绍,“一带一路”与“双循环”都是新发展阶段为了解决国内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而作出的全面部署,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等方面具有许多共性。
共识:即去中心化,对冲全球化风险。无论是“双循环”还是“一带一路”建设,都是对冲资本全球扩张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形成的“中心—外围”模式,同时从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双向发力,畅通国民经济、国际经济的生产、消费、贸易与投资各环节。“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根据中国国情特点和独特发展优势,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区域均衡发展以及供给侧与需求侧相互协调等方面着力,把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转化为超大规模资源配置和超大规模国民经济循环,形成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和“一带一路”一道助力打造去中心化的经济全球化,顺应万物互联的时代趋势。
共情:统筹两个大局。“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从参与到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是主动谋局的国际合作;“双循环”则是主动谋划、夯实基础,构建国内市场一体化的新发展格局,两者都是应对世界百年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
共振:内外一体,同频共振。从空间维度看,“双循环”其中一个重点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则是优化经济全球化空间布局,推进洲际、地区、国家间协调、联动、包容发展,更好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各国梦想。“双循环”强调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也强调创新、绿色、数字化,这些都是因应经济全球化转型发展的战略之举的同频共振。
共担: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提升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是中国与世界相互融入的20年,是“主动担责、造福世界”的20年。“一带一路”强调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双循环”强调在巩固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基础上实现向“世界市场”升级,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地位。
共鸣:梯度转移、互补合作。“双循环”倡导新基建和国内市场一体化,推动中国产业在国内梯度转移,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提供力量源泉。“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新路径的探索,最终实现“心联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