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2月14日电/随着发达地区的经济引领效果越来越明显,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互动已从单一的招商引资延伸到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嵌入、联动和融入发展阶段。与发达地区经济的融合既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举措,也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视野的开拓、产业承接能力的提升和企业转型的加速带来了新机遇。
证券时报发表蓝海源转型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周凯歌文章称,积极融入发达地区经济圈、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政府和企业界的共识,也是经济创新、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的主要目标。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融入既要满足发达地区经济生态圈的需求意向、产业链位置、错位联动等要求,还受周边兄弟地市的同质化竞争和本地产业经济竞争水平的影响。由于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经济思维落后、产业结构松散、企业低水平运营等问题,导致融入发达地区经济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产业价值链被“低端锁定”、对欠发达地区松散的产业结构形成不对称冲击、企业的话语权、定价权、资源调配权和利润分配权越来越弱,马太效应加剧。
文章分析,首先,欠发达地区尚未形成集群经济生态链,整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经济创新动能不足,引入新项目的根植性、引领性和融合性优势不明显,发达城市对欠发达地区经济要素的需求刚性不强;产业集群模式简单、零散且体量较小、集群合力不足,对经济集群建设的带动性不强。
其次,欠发达地区尚未形成联动发展产业链,支柱产业的规模效应和聚焦度不足、主导产业的增速和核心优势不明显、先导产业尚未形成明显的差异化优势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产业链与创新链联动与对接的层次与程度有待加深,导致其产业整合仍是以自发性市场驱动为主要形式;再次,欠发达地区缺少有市场主导地位的供应链,企业大多处于 “微笑曲线”的洼地,低成本仍是其嵌入供应链的主要竞争优势,既面临着低层次竞争压力又面对着利润逐渐摊薄的经营风险;受限于转型方法和实施路径,尚未培育出足够数量的龙头或链主企业,导致渠道控制权、利润分配权和定价权亦受制于上下游。
最后,欠发达地区缺乏融入发达地区经济圈的系统性实施策略。积极融入发达地区经济圈、促进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政府和企业界的共识,也是经济创新、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的重要动力来源,必须创新融入模式、方向和机制,建立系统性实施路径是形成长三角产业经济优势的重要来源。
文章提出,精准嵌入供应链并不断提高产业链位置。通过政企联合推动重点企业转型,鼓励企业以市场化手段借助外脑实施精准转型,使用企业的成熟度分析等精准诊断分析模型,从技术升级、工艺优化、产品创新、运营提升、品牌定位、市场营销等维度进行诊断并提出转型策略,引领企业向“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进行自适应转型。对于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产业化转型”并构建“企业-产业”联动体,发挥差异化优势突破“微笑曲线”低端锁定、借助“武藏曲线”提升产业链位置的嵌入点,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持续竞争力。
科学升级产业,形成与发达地区错位联动的发展格局,增强两地产业链黏性。由政府主导推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基于价值创新与产业增值建立上下游高度集成的纵向产业链、跨产业甚至行业的高度衔接的横向产业链和针对需求社群拉动的端到端集成产业链体系,丰富联入产业链路径、补齐产业链断层、增强产业链黏性,推进两地现代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
积极创新经济、主动融入并丰富发达地区经济圈业态。确定产业与经济双总部的创新发展战略,成立转型创新专项基金、建立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机构、甄选经济创新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方向,建成国内领先的细分领域产业总部经济体;建立价值链融和发展的双渠道产业体系,提升欠发达地区产业和经济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位置;突破行政和区域思维界限,建立基于本地优势主导下的周边资源、企业、产业价值增值中心,形成本地经济生态圈创新样板。
制定精准融入线路图。确立以领先模式融入发达地区经济生态圈的战略;对本地的企业、产业和经济进行成熟度分析、瓶颈要素挖掘和融入价值创新培育,制定与之匹配的精准转型创新路径;制定分批融入的阶段性目标和考核细则,选取重点领域和产业作为试点和突破,实现与发达地区经济融合错位发展及周边兄弟地市产业经济的联动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