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协作帮扶是在中国特定的政治和制度框架下孕育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先发展起来地区帮助扶持欠发达地区、缩小区域差异的创新实践。 |
中评社北京1月2日电/区域协作帮扶,泛指在政府组织下中国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开展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协作和对口支援。全国性的区域协作帮扶,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部协作帮扶(此前称为东西部协作扶贫)、援藏、援疆等,省内开展的区域协作帮扶比较著名的有浙江、福建的山海协作帮扶,苏南与苏北的协作帮扶,广东珠三角地区对粤北、粤西地区的帮扶等。
光明日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文章介绍,中国较大规模的区域协作帮扶,始于40多年前开展的援藏。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始,东西部协作扶贫,成为了全国重要和主要的社会扶贫形式。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将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地位提升到“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的高度。
文章认为,区域协作帮扶是在中国特定的政治和制度框架下孕育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先发展起来地区帮助扶持欠发达地区、缩小区域差异的创新实践。它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和优势:第一,区域协作帮扶,一般都是在政府组织和协调下开展起来的,可以保持相对稳定,如东西部协作帮扶(扶贫)中省际协作关系自1994年以来多数都比较稳定,各省援藏、援疆的协作关系多数也稳定了很多年,因此能够成为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帮助欠发达地区可依靠的重要方式和力量;第二,区域协作帮扶参与双方总体上来说是协商和双向的关系,可以把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具有优势的投资、市场主体(企业家)、科技(人才)、就业机会、购买能力,与欠发达地区的投资与发展需求跨区域结合起来,使帮扶项目与方式更契合地方的需求;第三,区域协作帮扶一般采取政府引导下政府部门、市场组织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解决单纯市场方式下市场组织在信息搜集、产业配合、投融资方面存在的困难与约束,从而可使区域协作帮扶关系成为义利结合、互利互惠、长期存在的一种协作方式。
文章指出,中国区域协作帮扶实施数十年,取得了广泛、丰硕的成果和经验。其一,区域协作帮扶弥补了中央政府对欠发达地区资金和其他资源投入的不足。如脱贫攻坚期间,东部9省市共向扶贫协作地区投入财政援助和社会帮扶资金1005亿多元,东部地区企业赴扶贫协作地区累计投资1万多亿元。除了资金帮扶以外,东部地区还通过干部与科技人才交流、劳动力流动、技术交流、产业转移、发展和管理经验借鉴和分享等方式,全方位支持了扶贫协作地区的资源与要素投入。
其二,区域协作帮扶,有力帮助和推动了欠发达地区发展目标的实现与发展能力的提升,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的和谐和团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区域协作帮扶,通过协作帮助发展产业、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项目,提供和分享就业、商品市场、知识与其他发展机会,交流和融合相互间的情感等,在惠及协作双方的同时,发挥了推动欠发达地区提升发展能力、实现脱贫和其他发展目标、进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的和谐和团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其三,区域协作帮扶实践,丰富和扩充了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理论,提供了帮助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新的方式。区域协作帮扶,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优化第一、二、三次分配的量、质与时间,同时在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两方面作用于缩小区域差距和推进共同富裕。
文章最后说,区域协作帮扶,无疑是中国特色扶贫和发展经验与智慧的经典范例,是中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减贫与发展方面的突出体现,是中国对人类减贫和发展治理理论与经验的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