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2月16日电/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1月份金融数据,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均大幅超出市场预期。
社融信贷数据是符合预期的超预期
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华兴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文章分析,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43.1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加快回升,分别比12月末和2021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1.39万亿元,剔除春节错时因素影响,M1同比增长约2%;流通中货币(M0)余额10.62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当月净投放现金1.54万亿元。
从往年信贷投放规律和行业观察情况来看,一季度尤其是1月份新增贷款规模通常是年内高点,主要的常规因素包括:元旦后商业银行获得了当年新的信贷额度,考虑到“早投放、早受益”,一般商业银行会在年初着力进行信贷投放;部分实体经济主体信贷需求在上年末由于年末额度紧张而获得融资,会在年初得到商业银行放款满足需求;元旦后至春节假期前后,居民部门的消费信贷需求、住房按揭需求等通常会走旺,企业部门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需求通常也会有所提高。
如果观察1个月期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主要包含国有银行及部分股份制银行开立的银行承兑汇票),自2022年以来一直在快速走高,1月29日到达2018年票交所公布数据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4.62%,3个月期、6个月期的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也高企;同一时期,1月以来宽松的流动性带动了同业存单利率下行,票据与同业存单之间的利差有所扩大,反映出1月商业银行信贷需求回暖旺盛。
但是,1月份的社融信贷数据,总的来说是“符合预期的超预期”,符合今年政策明确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要求信贷投放靠前发力的大方向。而且新增信贷、实体信贷、社融数据等多项数据均企稳并创历史高点,在稳增长力度方面充满亮点与惊喜,说明金融机构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主动作为、靠前发力,给稳增长提供合理充裕流动性。
再次降息可能性不大
文章表示,在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和1月MLF(中期借贷便利)、逆回购利率、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顺次下调的政策组合拳后,实体经济融资触底回暖,预计市场对政策利率再度降息和降准的预期将有所降温。预计,在全球央行不断释放鹰派信号之际,央行短期内将转为观望货币政策落地成效和经济复苏的形态与步伐,认真把握和用好其他主要经济体启动实质性收缩政策前的窗口期,总量支持政策将继续合理适度,社融和信贷将保持扩张。
估计接下来货币政策采取等额或者适度加量续作MLF的概率大于降息的概率。一般来说降息后需要一段时间观察政策效果和拟定后续政策方向,现在距离上次降息时间还比较短,不大可能再次降息。考虑到跨周期调节背景,央行还是会慎用降息这样的重磅政策工具,而优先选用类似支小再贷款等结构性政策工具,再配合加大公开市场操作规模、加量续做MLF等政策工具,推动货币政策向稳增长方向继续发力,给稳增长提供合理充裕流动性,同时继续坚持结构性政策,提振市场预期,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微企业在融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等方面的种种难题依然有待化解,中国金融业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的“包容性”仍显不足。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三年前针对民营企业“融资的高山”的不少分析和表述,时至今日依然有效:融资难、融资贵是多重矛盾和问题碰头叠加的综合反映——企业受外部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叠加影响,在经营层面遭遇困难,会自然反映为融资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风险偏好下降,有的金融机构惜贷断贷,又会加剧企业的融资难度;从根本上说,必须通过长期努力、制度设计来弥补“市场失灵”,补上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短板。
未来宽信用重要抓手来自地产政策边际调整
文章认为,未来宽信用的另一个潜在主要方向和重要抓手,将来自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边际放松和改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重申“房住不炒”底线,强调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说明对房地产的定位和调控方向并未改变,对房地产行业的定位和调控并未显着转向,调控方式的因城施策、纠偏微调并未改变,将继续保障合理的房企融资和居民住房消费需求。与此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长租房和保障房放在商品房之前,说明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既有利于从需求端解决住房难、住房贵、住有所居、共同富裕的问题,也有利于从供给端有效抑制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