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3月1日电/日前,中央发布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从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和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等主要方面,对中国未来几年的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与重点部署。这份规划是在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背景下出台的,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老年人在日常照料、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急难愁盼”。
中国网发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教授陈建伟文章表示,当前,中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了2.6亿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1.9亿人。而全球范围内总人口超过1亿人的国家也不超过14个。不仅老年人口存量规模大,增长速度也呈加快之势,这预示着中国传统以家庭养老为主支撑的养老模式将面临重大挑战。此次规划出台,不仅要解决当前最紧急迫切的任务,还要为面向未来建设现代化的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认为,从现阶段中国发展实际来看,重点突破口在于普惠型政府兜底供给与养老服务体系的标准化。
首先,政府采取普惠型兜底供给的方式,有助于解决养老服务市场化供给功能性失灵的主要缺陷。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自然发展规律,老年人对日常照料和医疗看护等方面的需求是自然和刚性的。在经济学意义上,养老需求是无弹性需求,即服务价格的变化基本不会影响到老年人对服务消费的需求量。不能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激发市场主体的无需求弹性服务供给,因为市场过度竞争催生的逐利动机会造成弹性供给和歧视性供给。
换言之,一旦采取完全市场定价机制来保障养老服务供给,很有可能导致低收入老年人群体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或得到的服务内容差异化很大甚至不能满足基本需求。这不仅不利于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正常发挥,还将损害社会养老事业的公平。此次规划明确强调兜住基本养老服务底线和实现广泛普惠供给是政府职能,这就在原则性制度上避免了市场机制的缺陷和确保了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到位。
其次,政府采取标准化手段推进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建设,有助于解决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当前,中国老年人服务需求结构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但是老年人服务供给结构的转变过程是非常不平衡的。如果将基本养老服务底线作为政府职能,那必须要实现基本养老服务供给的财政中性,不能因为老年人所处地域的公共财力差异而得到不同的基本公共养老服务。
推动基本公共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有助于通过政府力量缩小区域间养老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且,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建设也有利于老龄化事业人才的规模化培养。预计未来中国老龄事业将面临较为严重的人才供需失衡,掌握专门技能的人才供给不足将会导致养老服务成本虚高和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而解决人才供需缺口的重要途径是服务模式及其技能资质的标准化和规模化。
文章指出,强调政府保障基本公共养老服务的兜底职能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并不是否定家庭养老的支柱作用,也不是否定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在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中,家庭、政府和市场应当是基于妥善分工之上的协同关系。以家庭为支柱,就是要充分发挥家庭亲情在赡养和照护老年人等方面的天然优势;以政府为兜底,就是避免因家庭功能缺失和经济条件不足而造成老年人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以市场为补充,就是要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发展型多样化养老服务的供给。
当前,中国发展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虽然家庭、政府和市场三方分工合作非常重要,但是在全社会形成积极老龄观和健康的老龄化理念也很重要。当全社会形成了健康的老年友好型社会氛围,家庭、政府和市场的三方协作推进养老事业的模式会运转得更顺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