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3月28日电/据经济日报报道,积极抗疫会削弱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吗?
本轮香港新冠肺炎疫情中,由于感染病例众多,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抗疫措施,一些人开始担忧积极抗疫有“副作用”,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实际上,这种担忧是没有道理的。
的确,抗疫措施在短期内对城市的人流物流有一定限制,带来一些不便,但这种影响应当从长远、全面、整体、综合的角度予以评估,而不能聚焦于表面的、暂时的、孤立的某一项措施。这样看香港的积极抗疫,只会稳固而不是削弱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作为一个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金融业务管理系统有丰富的应急经验。香港银行体系每日平均结算金额超过3万亿港元,海量业务环环相扣。香港金融系统制定“业务持续计划”,应急状态下只需要平时人手数量的一成至两成就能保持资本市场的交易和清算,完全可以消化抗疫措施下人员隔离的短期影响。
厌恶风险是资本的天性。如果任由疫情肆虐,百业萧条,失业加剧,那么国际资本一定会逃离香港。香港疫情防控过程中,国际金融机构看到了特区政府纾难解困的政策措施,见证了香港社会团结互助的感人场面,只会增加对香港经济社会强大韧性的再认识,坚定在港拓展业务的信心。
3月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评估报告,再次肯定香港作为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认同香港金融业在疫情期间依然持续扩张和发展,认为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有助于减缓经济冲击带来的影响。纾困措施是香港积极抗疫的体现之一。特区政府2月份公布财政预算案,实施总金额超1700亿港元的逆周期措施,补助受困企业和失业人员。连同过去两年的纾困措施,香港累计投入逾6500亿港元,促进了经济复苏和金融稳定。
广阔的腹地市场是一个金融中心城市的标配。2018年到2021年,外资累计净增持境内债券和股票超过7000亿美元,其中70%通过港股通和债券“北向通”投往内地。本轮香港抗疫得到内地驰援,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央对香港一以贯之的坚定支持,抗疫物资和防控设备的高效率生产运输再一次展示了内地完备的产业体系,这都是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有力“加持”。
内地的金融开放为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供了更多机遇。“一带一路”项目融资、绿色金融、数字货币、跨境理财等领域都是香港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着力点,香港作为内地经济与全球资本市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会进一步强化。积极抗疫是香港的唯一正确选择,早一天走出疫情,就早一步抢占先机,多一分防控效果,就多一分发展红利。毕竟,精气神不足、病恹恹的,也当不好“超级联系人”。(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