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5月4日电/据科技日报报道,陈云霁曾说,好的基础研究者一定是很孤独的人。回首他20年的科研之路却发现,并非如此。
陈云霁现任全国青联常委、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2012年,29岁的他成为中科院计算所历史上第二年轻的研究员。当时,他正处于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叠加态”。
在这岔路口,一个决定改变了他的职业命运。2013年,时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孙凝辉唯才是举,让年仅30岁、只做了1年研究员的陈云霁作为学术带头人(PI)主导智能处理器基础研究,当时计算所40岁以下的PI屈指可数。“没想到,孙老师真的给我机会去实现幼年的科学家理想。”陈云霁说,此后,他坚定地奔赴这个理想,再也没有任何动摇。
成为PI后,陈云霁全身心投入到人工智能和芯片设计的基础研究交叉领域。很多人劝他,别搞这么虚无缥缈的东西。陈云霁在黑暗中摸索,好在有志同道合的弟弟陈天石和客座教授Temam。他沉下心厘清了深度学习算法在硬件上执行的共性基本特征,提出了一套适合深度学习的处理器范式,证明了深度学习处理器的巨大潜力。
他们的两篇论文DianNao和DaDianNao拿到ASPLOS和MICRO体系结构的最佳论文奖。《自然》杂志评价他们是深度学习处理器的先驱和引领者,陈云霁被评为2015年度全球35位杰出青年创新者。天才少年陈云霁的故事开始广为传颂。
论文拿奖后,孙凝辉问陈云霁:你能做出真正的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吗?
如果继续把重心放在发论文上,陈云霁或许能拿更多最佳论文奖。但他却决定摆脱论文依赖,挑战实际芯片研发。“我希望我们的研究工作既精巧、有美感,又实用。”陈云霁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