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发挥基础设施投资“托底”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22-05-18 08:52:55


从国际比较和国内需求看,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较大空间。
  中评社北京5月18日电/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实施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手段。

  经济日报发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贾珅文章表示,针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求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求,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导致风险挑战增多,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更加凸显。各地各部门落实好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部署,有利于把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发挥好,不仅能精准补短板、强弱项,扎扎实实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而且能间接拉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等行业实现不同程度增长,激发更多内生增长动力。

  文章分析,一方面,从国际比较和国内需求看,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较大空间。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基础设施升级方面的评分为77.5分(百分制),在参评国家中位列第22位。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人均拥有量尚存在差距。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高质量发展和安全发展的要求日益显着。相比之下,中国基础设施的网络性、联通性还不够强,与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的需要还不适应,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来化解。

  另一方面,科技革命、绿色发展、内需升级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新空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已经全面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迫切任务,中国已经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人口结构和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持续变化,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还将继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需求仍会增长……这些都将衍生出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也将进一步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空间。

  与此同时,日趋增加的基础设施更新需求带来大量投资机会。更新老旧基础设施,不仅事关经济发展,也事关社会民生和公共安全。中国人口密度高,传统基础设施耗费明显快于发达国家,新型基础设施的折旧年限也明显短于传统基础设施。因此,未来基础设施更新需求将持续增加。“十四五”时期,各类老旧基础设施更新将是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方向。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