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6月30日电/据中国经济网报导,今年以来,预制菜概念持续火爆。作为一个万亿元级市场规模的行业,其发展空间巨大。同时,预制菜上游连着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下游连着餐饮业转型和消费变革,是促消费促转型的有效抓手。如何进一步打通产业链?如何更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本报今起推出“聚焦预制菜”系列报导,敬请关注。
金汤酸菜鱼、糖醋排骨、麻辣小龙虾、佛跳墙……不用切菜、洗菜,更无需担心厨艺不精,只需简单加工一下,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便可轻松端上自家餐桌。近年来,随着“宅经济”兴起,尤其是受疫情防控下堂食不便的影响,省时省心又饱含人间烟火气的预制菜走俏市场,走进千家万户。
专家表示,受疫情影响,餐饮企业积极拓展新型消费模式,研发预制菜等产品抢占赛道,成为应对疫情的重要手段。作为目前食品行业发展的新风口,预制菜还存在口感不一、品质良莠不齐等现象,行业进一步发展还需解决哪些痛点难点?如何打动消费者的味蕾?
发展势头良好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的张晓雨告诉记者,受限于厨艺,她只会一些家常菜。今年端午假期,尽管北京堂食暂停,但丝毫没有影响张晓雨一家吃上饭店品质的节日大餐。是丰富多样、省时省力的预制菜让她变成了大厨,也成了她日常储备食物的新选择。“我经常在生鲜超市购买预制菜,端午节那天给家人做了风味烤鱼、椒盐皮皮虾、京酱肉丝、猪肚鸡、荷塘小炒,四五个硬菜半小时就搞定了。”张晓雨说。
受本轮疫情影响,此前,全国多个城市的餐饮堂食阶段性停摆,预制菜也成了很多餐饮企业应对疫情的重要手段。中国烹饪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五一”期间北京地区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超270%,酸菜鱼、胡椒猪肚鸡、低温午餐肉、东坡肘子、牛大骨等菜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比如,老济南四合院借助中央厨房开发的老坛酸菜鱼、水煮牛肉等半成品菜品,每天销售量近5000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