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在各类手术中能有效避免医生手颤抖的缺陷,减少出血量和手术损伤,降低患者术后感染和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手术机器人的临床精度可达1mm以内,应用于脊柱和创伤骨科手术,不仅让常规手术微创化、复杂手术标准化,也显着减少了医务人员的术中辐射。据瞭解,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目前已在包括北京积水潭医院在内的国内150余家医疗机构完成了近3万例手术。随着国内机器人在算力、机械臂精度和操控能力等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医疗服务机器人行业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
纵观国内医疗机器人市场,已有不少企业在疾病筛、查、诊、疗等细分赛道展开布局。能种植牙齿的口腔手术机器人、可完成颅内活检的脑出血机器人、能实现关节置换的手术机器人、可帮助残障人士独立行走的外骨骼机器人……各种类型的“机器人医生”在提高术中视野清晰度、改进手术流程、提升治疗精准性、最大限度减少患者创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出以往难以想像的“智能医学”新场景。
尽管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技术积累薄弱,仍未走出高端供给缺乏的困境。核心零部件决定了机器人的质量、可靠性和价格。作为机器人的“心脏”和“大脑”,高精密减速器和控制器约占机器人成本的近一半。
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核心零部件进口依存度仍在七成以上,国产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比世界先进水平仍落后5年至10年。因此加快国产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应用,增强中国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相关机器人制造企业攻克了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部分难题,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趋势逐渐显现。截至2021年年底,机器人领域专精特新企业达101家,涵盖整机核心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各类企业。
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加速使得机器人成本逐年降低,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量的积累和应用场景的回馈,又会驱动核心零部件产能和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环。过去10年机器人零部件国产化比例迅速提高,2021年绝大多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已超过50%。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令人看好,它将助力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