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农业科技现代化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引擎
http://www.CRNTT.com   2022-09-29 09:39:39


 
  重要基因挖掘充实了现代生物育种“材料库”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高温胁迫成为制约世界粮食生产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据报导,平均气温每升高1℃,会造成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3%—8%左右的减产。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研究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林尤舜研究团队合作在这一领域取得新突破,成功分离克隆了水稻高温抗性新基因位点TT3,并阐释了其调控高温抗性的新机制。相关成果2022年6月17日在《科学》杂志上发表。

  节水抗旱稻是指既有水稻的高产优质特性,又有旱稻的节水抗旱特性的一类水稻品种类型。在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研究团队围绕水旱稻的遗传分化、节水抗旱的遗传与分子机制、节水抗旱稻品种培育和配套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挖掘了水稻抗旱基因OsRINGzf1,选育了“旱优73”等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大大拓展了水稻种植区域,该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22年7月22日,《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周文彬研究员团队牵头的研究论文,该团队通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作物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及其丰产增效机理”项目,历时7年,在水稻中研究发现了水稻高产基因(OsDREB1C),该基因能够同时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显着提高水稻产量,并缩短生育期。

  “基因剪刀”为生物育种创新提供新工具

  “不与农学结合的生物技术就不是真正的生物技术”,赖锦盛教授感慨地说。他敏锐地找准方向,以玉米和大豆两大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2010年以来,赖锦盛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杂志接连发表一系列高水平论文,不断深化对生物育种的认识。

  十年磨剑酬壮志,为的是不再“卡脖子”,志在打赢“翻身仗”。2018年7月30日,赖锦盛教授课题组在玉米基因组学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在《自然·遗传》上在线发表,我国玉米基因组学研究更加自信地走在世界最前沿。2021年,赖锦盛教授团队自主开发的两把属于中国的“基因剪刀”——Cas12i和Cas12j获得专利授权,弥补了我国在基因编辑核心工具领域的技术空白,一举打破国外对该项技术的垄断。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