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开辟人类可持续发展新境界
http://www.CRNTT.com   2022-11-03 08:48:02


  中评社北京11月3日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开辟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学好用好《纲要》,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快速工业化进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成功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
  
  从世界历史来看,工业革命后的传统发展模式具有内在局限。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虽然工业化进程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进步和人类文明进程,但由于其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基础之上,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实践证明,这种传统工业化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必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中华文明孕育和积淀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丰富的哲理思想和生态文化,不同于工业革命后西方社会依靠强大技术征服自然的技术至上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对于发展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将单纯的物质财富作为追求目标,更多的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一般来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决定人类活动的边界,而价值观念又决定人类活动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为克服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内在局限提供了中国智慧。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不懈探索。但由于传统发展模式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环境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突破了环境与发展之间矛盾对立的认识障碍,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根本保障。
  
  对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批判与超越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纲要》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主、国内与国际等关系,就其主要方面来讲,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的深刻揭示,运用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和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成果,也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批判与超越。
  
  传统工业文明更多地将大自然作为资源攫取的对象,依靠强大的技术力量征服自然。这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恶化,带来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产生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相继发生多起环境公害事件,引发了人们的深刻反思。这种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危害,也扩张到全球范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祗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才能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
  
  传统工业化模式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基础之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被视为一种对立关系。如果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就会相互冲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目的就是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相互促进。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