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24日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不透支未来,陆续出台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及接续政策,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形势的总体平稳。
经济日报发表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肖潇文章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一些新的短期因素作用下,经济恢复基础仍然不牢。固定资产投资仍处低位,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面积持续位于收缩区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月度间波动,其中虽然有上年基数效应作用,但也反映出社会需求面临不足的问题。在进一步细化实化接续政策的同时,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在一些前期政策到期后,适时推出一批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政策举措,着力稳定中国经济大盘。
文章认为,总体来看,中国当前接续政策的空间还很大。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为政策制定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货币政策保持了较好的连续性稳定性,预留了充足的政策操作空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联动可以继续改进优化,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未来,通过更好推进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政策有机结合,在有效应对短期经济波动的同时,着眼解决关乎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积极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为推动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创造有利条件。
文章提出,有必要提升财税领域接续政策的总体效能。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有效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作用,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增强政策精准性有效性,加大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在退税进度上优先安排生产经营困难、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适当扩大留抵退税受益范围。更好利用预算内债务余额空间,完善专项债发行使用机制,避免“资金等项目”现象。减税降费政策更加突出就业、汽车等领域,更好稳定市场预期。
发挥货币政策的结构性作用也很关键。针对重点行业与薄弱环节,尤其是制造业相关领域,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贷款及专项再贷款,将“活水”精准引向实体经济。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提供普惠小微贷款支持,鼓励中小银行提供信用贷款,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扩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规模,发挥重大项目资本金作用,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政策在各地细化落实。
还应进一步健全财政、货币、产业等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推动金融债券与专项债券资金协调配合,有效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更好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采取贷款贴息、融资租赁补贴、保险补贴等方式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制造等领域,深度释放政策叠加效应,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政策落地的全流程管理,促进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见出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