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需平衡经济与环保的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23-01-04 09:42:07


  中评社北京1月4日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中国网发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许林文章表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要注重总体规模、分布结构和质量;还要注重传统硬实力层面的基础设施、生态层面的环境基础设施以及软实力层面的文化基础设施。中国要实现基础设施大国向基础设施强国转变,需要有效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各领域、各地区发展的支撑作用。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应人人充分享有、均衡分布
  
  文章称,作为基建大国,中国多类基础设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甚至位列世界第一,但某些领域中的人均基建规模,或单位面积的基建里程规模尚未明显领先。因此,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仅体现为国家总体层面的基建大国地位,还应体现为个体层面的人人充分享有并受益。尤其对于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庞大的超大、特大城市,仍需持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韧性。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应是各地区分布均衡的基础设施体系。近年来,城乡之间水利等基础设施差距逐步缩小,但总体基建差距仍较明显。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快布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基于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在南水北调、东数西算、西气东输等重大项目上已取得明显成绩。但当下东西部之间总体基础设施的差距仍较明显,需促进东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均衡分布,扩大西部地区内需及畅通国内大循环,为东西部地区经济平衡发展提供内在动能。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需由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构成,并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目标。新基建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5G、城际高速铁路等新基建领域已经取得显着成就,但在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还存在提升空间,需补足技术短板,进一步借力新基建促进产业升级。同时,需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提升基础设施体系的整体运作效率。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不仅体现在传统基建及数字基建等新基建本身的经济效益、安全性、便利性等方面,还体现在基础设施相关投资的高质量上。因此,要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发展,在适度超前投资前提下,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质与量。需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建设。质量基础设施是由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组成的体系,包括规则体系等“软件”以及检测设备等“硬件”。完善的质量基础设施将有效衡量并促进提升产品、服务等的质量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需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关系
  
  文章认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应包括生态层面的环境基础设施以及软实力层面文化基础设施。要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首先需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如提升污水处理能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医疗废物处置能力等。同时,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不应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需加强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能源革命。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需注意平衡经济发展需要和环境保护要求之间的关系。
  
  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国家文化公园、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文化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同时,要加强孔子学院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数字化时代,还需加强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化基础设施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世界。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加强国际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国际社会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