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以来,局面出现了根本的变化:2013年7月,安徽省成立省引江济淮工程筹备组;2014年5月,该工程被纳入全国172项重大水利工程;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批覆项目建议书;2017年9月,该工程全面开工。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在安徽,短板也在安徽,而人口最多、经济最薄弱的皖北地区,就区域协调发展而言,无疑是短板中的短板。
从安徽整体来看,皖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皖北体量很大,其面积和人口占全省四成以上,但GDP仅占全省1/4。因此,没有皖北的高质量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安徽的高质量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的稳定进展。
破解皖北和豫东地区发展难题,关键在水,这也是建设引江济淮工程的初衷之一。该工程通水,皖北和豫东数千万群众终于能“共饮长江水”了。今后在正常年份,该工程可向淮河两岸供水43亿立方米。如遭遇严重乾旱,供水能力可提高至80—90亿立方米。淮北将因此基本摆脱世世代代缺水的困局。
引江济淮工程的另一重大功能,是对中国内河航运格局的极大完善。在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前,淮河中游与长江中下游之间没有直通航道,大宗货物运输需绕道洪泽湖和大运河。该工程将形成355公里高等级航道,依托引江济淮工程打造的江淮运河,将与沙颍河、合裕线、芜申运河航道连通,形成一条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又一条南北水运大动脉。
引江济淮工程沿线有中国重要的煤炭、钢铁、化工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当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在安徽省内实现沟通,长三角地区的工农业产品可以顺利北上,北方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可以由此南下,沿线15个地市将因此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更好地推动安徽北部地区融入长江经济带,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淮河中游与长江中下游之间水运不畅的历史从此彻底改写,千吨货轮可直接通江达海,缩短航运里程200—600公里,大大提高了航运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这是一条“黄金水道”,也是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快速通道。”
总长723公里的引水线路上,引江济淮工程还创造了诸多奇迹:江淮分水岭下切46.4米,口宽360米,是国内开挖最深、等级最高的人工内河航道;淠河总干渠渡槽是世界上单跨最大的钢结构渡槽,形成了水上流水、船上行船的双立交;总流量每秒340立方米的蜀山泵站,是亚洲最大的混流泵站;膨胀土治理为中国类似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水到渠成。如今长江水从枞阳引江枢纽汩汩流出,一路过长渠、钻涵洞、穿渡槽,跨越千年,终与淮河“牵手”,在中国七大水系中率先实现了联通,从此将永远滋养这片广袤的土地,造福当地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