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月20日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综合来看,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需要在精准有力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其调控作用,与财政政策等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货币政策为什么必须精准有力
学习时报发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文章表示,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需要货币政策精准有力。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需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货币政策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推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在中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的情况下,预计外部环境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牵制减少。2022年,为应对40年一遇的高通货膨胀,美欧国家快速加息收紧货币政策。美联储2022年全年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从年初的0% ~0.25%提升至年底的4.25%~4.5%,达到15年高点。随着美欧国家加息,新兴经济体国家从减少资本外流等方面考虑,采取跟随加息策略。中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结合支持稳住经济大盘的需要,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不可否认的是,外围货币政策收紧对中国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牵制。如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后,中美国债利率倒挂,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对中国形成资本外流压力。
随着美欧国家快速收紧货币政策,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步显现。从经济增长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下调对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值,市场预计2023年经济增速不仅是下降而且是部分国家要陷入衰退。面对经济增长预期变化,在控制通货膨胀目标部分实现后,市场预计美联储在2023年加息频次降低、加息速度下降,并有可能在下半年进入降息周期。国际上货币政策从快速紧缩转向稳定甚至是宽松,将从外围减少对中国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支持经济发展的牵制。
推动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的总体思路
文章提出,保持正确的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货币政策需要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综合运用总量和结构性政策性工具,通过市场化方式调节货币和利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力支持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稳妥有效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挑战。
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保持政策定力,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我们没有实施量化宽松、负利率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利率水平在全世界居中,在主要发展中国家中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面对新冠疫情冲击,中国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也就是主要通过利率的调整可以有效调节货币政策。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看,根据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中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处于较低水平,和之前的贷款基准利率相比同样处于较低水平,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如此。因此,需要珍惜政策空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
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政策,不仅要关注短期波动,通过逆周期调节平滑经济增长,还要关注长期趋势,通过跨周期调节推动经济增速维持在合理区间。在这方面,近年来中国就有过成功的实践,从2016年下半年中国就开始主动去杠杆,杠杆率快速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为此后加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留下了空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也更多,需要充分考虑短期形势需要和长期可能面临的问题,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