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2月16日电/养老服务业是关系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期待更有质量的晚年生活,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涌现。与此同时,老年人群个体差异性较大,即便是同一年龄段,不同人的生理特点、身体状况等都不相同。如何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呼唤更加全面细致的标准体系。
经济日报发表记者康琼艶评论文章表示,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民政部、商务部联合印发《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出台100项养老和家政服务领域标准、分批部署150个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这对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养老和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指出,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量将突破3亿,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失能老人急需专业照护,空巢老人缺乏精神关爱……面对全社会对高质量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标准对养老服务的支撑引领作用,是补齐养老服务短板弱项、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的应有之义。
一方面,完善的标准体系为养老服务守住底线。养老服务的基本前提,是切实保障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截至2022年9月,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36万个,其中,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占44.7%。防火措施是否到位、日常饮食是否安全、医疗条件是否完备……每一处细节都直接关乎入住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去年1月,中国养老服务领域首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实施。从建筑、消防、食品到医疗卫生、特种设备,所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方面都在标准中得到明确。这意味着全国所有养老机构都受到约束,入住的老年人将得到更有力保护。不仅如此,围绕养老机构服务安全,一系列配套行业标准出台,内容涵盖防噎食、防食品药品误食、防烫伤、防跌倒、防走失等多个方面。这些标准互为搭配、补充,不仅有助于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而且为养老机构的规范化、规模化起到支撑作用,为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日益健全的标准体系为养老服务业提质扩容创造条件。截至目前,中国养老服务国家或行业标准已达50余件,覆盖管理、服务、建筑设施等多个方面,在引领行业丰富养老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促进精细化发展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章认为,对老年人来说,借助标准可以更好地瞭解自身能力状况,更加合理地安排晚年生活,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专业服务,更好维护自身权益。对政府部门来说,通过对老年人评估、对养老服务机构分级,可以促进养老服务供需对接,提高政策措施的精准度,将有限的社会资源作用发挥到最大。对养老服务机构来说,根据标准应用成果可以更加准确瞭解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制定个性化的照护服务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发养老服务产品,提高服务的适配性和效率。以日前发布的《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为例,该标准从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理解能力等26个方面对老人进行评估。借助统一规范、客观公正的评估体系,不少地方已将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作为发放护理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
当然,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应着眼行业发展的新模式、新需求,不断与时俱进。相关部门要加强实施监督和反馈,及时将行业发展急需的先进适用成果融入标准,优化标准供给结构,促进标准落地见效,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安心、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