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经验
主持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我国在这方面存在哪些短板?有何国际经验可借鉴?
王秀东(中国农业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经过几十年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我国粮食产业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也大幅提高。一是粮食产业体系门类日趋齐全,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中粮、北大荒等一批有竞争力、影响力的粮食企业构建“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有效发挥了稳市场、保供应、促发展、保安全的重要作用。二是粮食应急保供体系不断完善,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末,我国共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000家、粮食应急储运企业4199家,应急加工企业日加工能力141万吨,在新冠疫情期间有效保障了社会需求。但是,从粮食供应链及全产业链来看,我国粮食供应链存在市场导向不足、粮食供应链信息化平台缺乏、产供销连接不顺畅、粮食储备体系不健全、部分农产品供给严重依赖进口等问题,造成粮食供应链一体化程度偏低。此外,在国际贸易形势严峻、新冠疫情持续蔓延、乾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冲击下,国际粮食供应链动荡不安也造成我国粮食供应链的不稳定。从粮食产业链来看,我国粮食产业主要以生产环节为主,粮食加工业、物流业及服务业发展缓慢,产业链严重脱节,无法形成协同效应。粮食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一体化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一二三产业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粮食产业链条中,粗加工产品多、精细加工产品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密集型产业少等问题突出。
从国外粮食产业链发展经验来看,美国以具有领导能力的核心企业为中心,组织协调粮食的采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业务,形成一体化协作的粮食产业链,提升了粮食产品的附加价值,实现产品链、物流链、价值链、信息链等多链融合。同时,核心企业通过向粮食生产者提供粮食生产指导与管理,如品种使用、化肥购买、技术服务与指导及信贷支撑等服务,实现粮食产业链的整合。国际四大粮商有三家都是美国企业,分别是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邦吉、嘉吉,该类企业通过实现一二三产业的互联互通,在粮食市场竞争中发挥了产业竞争优势,在全球粮食产业发展中颇具竞争力。另一家国际粮商是法国的路易达孚,作为全球第三大粮食出口商,同样通过整合粮食产业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粮食产业的绝对竞争优势。
从国外粮食供应链发展经验来看,日本粮食生产与我国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农业生产均以小规模经营为主,农户兼业化程度较高等。但日本通过组织建立农业协会作为粮食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成员,具有丰富的粮食经营、管理及组织经验,负责统一协调粮食的供销,从而实现粮食供应链的整合。一方面,农协通过为农户提供粮食生产技术、良种、化肥等农资供应、农业生产保险和贷款办理及粮食收购等服务,既为保障粮食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了粮食产业现代化进程,又保障了农民种粮收益,调动了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农协对接供应链的下游大型商场和批发市场,具有完善的农产品冷链运输设施及体系,并建立农产品流通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粮食产品流通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欧洲国家如德国等主要以综合大型超市为主导,以政府建立的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平台为依托,完成粮食产品的预订、流通及销售等供应链管理。综合大型超市依托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平台可以直接联系粮食产品供应基地,既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粮食生产指导,也可以做到粮食生产质量监督管理,挖掘粮食产品的附加价值,依托信息平台实现粮食产品的产地追溯、流通环节监控等信息化管理,从而实现粮食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
基于美国和法国以大型粮企为核心组织实现粮食产业链整合发展的经验,我国在提升粮食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方面,应以政府引导为主,以大型粮食企业为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粮食企业,加快部署谋划延长粮食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粮食产业价值提升。一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在适宜的区域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逐步实现农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建立并完善粮食流通体系,提升农产品综合价值,提高农民经营收入;二是推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打造具有地域资源优势、文化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农业+服务业”“农业+休闲旅游业”“农业+电子商务”等融合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平台发展乡村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三是完善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利润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发展。
基于日本和德国等国家粮食供应链发展经验,我国应结合自身粮食产业发展特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供应链模式。一是加强政府的指导与支持,强化粮食供应链建设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工作;二是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核心作用,注重对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发挥其具有的农业生产、加工及经营优势,鼓励其到粮食主产区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渐实现该类主体在粮食供应链上下游的衔接与组织管理作用;三是加快构建粮食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粮食供应链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整合粮食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及销售等多环节的全程信息跟踪与追溯,实现粮食产品供销的有效衔接与协调;四是加强粮食生产资料和粮食储备工作,建立健全粮食生产资料和粮食多级储备体系及突发情况下粮食流通体系,确保粮食供应稳定。
加快粮食产业“三链协同”步伐
主持人:我国要建成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的粮食产业体系,应从哪几方面着力?
姜长云(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打造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要以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为重点,坚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培育富有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促进粮食产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打好建设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三链协同”的组合拳,强化粮食产业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支撑作用。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粮食产业集群,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办”,激发小农户参与积极性。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优化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推进优质优价,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粮食生产基地”的发展格局,结合支持粮食生产示范市县、粮食特色产业园区、粮食产业化骨干企业等载体建设,带动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联动发展。
积极培育粮食加工、流通、服务主体,培育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实施涉农企业家成长工程,鼓励企业家成为粮食产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中坚力量,促进粮食精深加工和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和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带动相关市场主体加强合作,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完善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粮食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一体化经营和涉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瞄准建设农业强国需求,推动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转向加强政府农业服务,聚焦支持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涉粮产业绿色转型。结合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统筹推进质量兴粮、绿色兴粮、服务强粮、品牌强粮,实施粮油产品质量升级和品牌提升行动,培育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粮食产品供给能力。
坚持科技引领、人才强链、创新发展方向,鼓励平台型企业赋能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加强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打造国家粮食科技战略力量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加快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适度竞争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创新涉粮产业领军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全国性、区域性粮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体系,推进粮食交易市场转型升级。鼓励平台型企业在整合资源、集成要素、拓展升级市场和开展数据增值服务方面发挥引领作用。鼓励应用科技创新支持主食产业化、发展营养型农业和粮食循环经济,推进粮食减损降耗。
推动粮食领域国际合作,提升我国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完善粮食产销区域合作和涉粮国际合作长效机制,鼓励产区与销区合作共建粮源基地、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和仓储物流设施等。加强国内粮食物流主要通道、粮食进出口通道、都市圈内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应急物流通道和关键节点建设。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机制和粮食市场信息服务,加强全球粮食市场供需监测和预警机制建设,科学研判国内外粮食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和能源市场对粮食市场的风险传导效应,并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增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鼓励我国粮食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粮食安全合作,提升粮食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水平。支持骨干粮食企业建设境外粮食生产加工基地,或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粮食企业集团转型,形成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领航企业。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