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 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每年冬天,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樱花谷中,如霞似火的樱花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为了留住游客,当地解锁了“非遗+景区”的旅游新模式——把南涧跳菜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带入景区,为游客展示南涧彝族传统婚宴的最高礼节。南涧县凤仙村村民、非遗项目“彝族打歌”州级传承人鲁丽华代表专门组建了跳菜队,经常下乡表演。她观察到,展示南涧跳菜的乡村有更大吸引力和竞争力,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得更好。
历经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积淀,我国的广袤乡村拥有多姿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的支撑下,乡村旅游内涵不断丰富,价值空间得到拓展,散发出更大魅力。吴惠芳代表告诉记者,永联村旅游业红火与其深度挖掘江南传统农耕文化、水乡文化等密不可分。发展乡村旅游应因地制宜,充分立足自身资源,发扬本土文化特色,打造一批既能彰显本土文化优势又能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提高知名度。
马珺委员指出,当前,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一些乡村缺乏特色和文化内涵,产品“千村一面”。各地应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挖掘并激活自身乡土特色和文化内涵,促进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独具特色、互动性强的文化体验活动,提供有创意的旅游产品,从而提升口碑,助推旅游发展。
共建共享 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乡村旅游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当地村民参与,没了乡土气息,乡村旅游就会变味。在余村和永联村,村民既是乡村旅游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经营管理者,也是乡村旅游的受益者。吴惠芳代表认为,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可将村集体旅游资产带来的收入以年终分红的形式发给村民,并提供岗位让村民参与经营,实现共建共享。乡村旅游作为产业有其发展规律,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应加强分析研判,通过扶持奖励观念相对超前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经营农户、树立带头人、出台支持政策等方式,鼓励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