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农业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不足,“三农”人才培养合作乏力
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存在科技性、先进性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受岛内管控,农产品种和技术大多科技含量不高,尤其在沿海地区,已日益丧失优势。二是合作研发和创新少。三是农技成果转化合作不足、知识产权保护难、品牌化不足,难以做大做强。四是缺乏两岸农产品生产、科技及质量的统一认证标准。五是缺乏涉农产教融合的扶持机制和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如当前两岸文教交流与“三农”交流与合作脱节,涉农专业师生交换少、合作项目缺乏。岛内大量涉农科技院校和应用型大学因少子化面临生源不足、学校撤并的困境。
五、加强海峡两岸“三农”交流与合作前瞻
大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生态文明目标指引下,两岸“三农”交流与合作领域广阔,是推进“一国两制”体制机制对接、保障两岸基层治理长治久安的重要民心融合领域。
(一)全面谋划,促进两岸“三农”合作理念和机制创新
1.高远定位,提高两岸“三农”交流与合作的思想站位
从乡村振兴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角,完善海峡两岸“三农”交流与合作体制机制,促进两岸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携手探索出新时代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新路径,为全球发展中国家从农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贡献可以借鉴推广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2.加强一个中国认同,扫除两岸“三农”交流与合作障碍
当前两岸“三农”交流与合作出现限缩、台湾农产品难以销售到大陆主要是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操弄“脱中”造成的。大陆让利进口台湾农渔产品涉及几个方面:首先是政治问题,大陆应岛内民众和国民党要求而解决台湾农渔产品滞销问题,当然希望由此惠及台湾基层农民,使其感受祖国的关怀和积极促进和平统一。其次是经贸问题。其三是社会文化问题。台湾当局将其治理不力、罔顾台农利益、无法拓展国际市场等问题甩锅大陆,操弄“只经不政”和“反中”,导致许多台农漠视或扭曲了大陆惠台初心而支持“台独”,而“像个凤梨的都可以卖大陆”“有药石斑卖大陆”等口水仗严重影响台湾农渔产品信誉,更令大陆民众质疑这种牺牲大陆利益举措的合理性,促使大陆不得不反思和调整相关政策。要扫除两岸“三农”交流与合作障碍,台湾民众须直面问题本质才能把握未来,一方面明确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主动敦促当局放开对两岸“三农”交流的限制,积极与大陆就“一国两制”框架下“三农”相关政策进行对接。另一方面台农台企在遵守共同认可的WTO法规和人文价值上,不断提高农产品质和竞争力,不仅可进入大陆农产品市场,还可藉由“一带一路”等机会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3.超越农业、产业维度,扩展城乡融合综合治理效益
两岸农村治理与改革要超越农业的产业维度,强调城乡规划、农村产业优化与乡村治理并重,整合各学科的力量,以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生态文明为目标,在大农业、大健康、大减碳环保理念中互鉴共融,城乡各美其美,全面实现两岸共同富裕。
4.结合涉台政策分类谋划实施细则,助力两岸乡村振兴
大陆各级政府应结合二十大相关目标及“涉农22条”等举措和《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以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为抓手,对标国际农产认证标准和节能减排框架全面制定两岸农产标准,大力整合多部门制定两岸“三农”交流与合作实施细则,在台农台企较为聚集的区县和镇政务服务大厅和网络平台上设立两岸“三农”跨部门专窗以提高政策服务水平。
(二)落实落细,扎实推进两岸“三农”交流与合作
大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进和平统一的政策,需要在“三农”领域进一步深化细化,落实落细,不断创新发展。
1.以选取试验园区为示范,扎实推进两岸乡村治理合作的经验总结与推广
在反思现有台创园区成败基础上,选取代表性地区探索政、校、行、企、园的整合机制和责任机制,做好几个保障:一是组织保障。整合台办、农村农业局、台联、台协、农委会等共同组建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二是规划和公共设施保障。做好农业商住园区一体化规划,统一建设道路水电与治污及水利等一体化循环系统和监测系统,减少农民农企环保成本。三是信息和政策保障。主动公开当地“三农”政策与发展需求信息,组织台农同等参加当地的农民农技培训和研讨。四是资源保障。在各级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中设立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通过规范化的项目审核和验收进行孵化投入,大力扶持两岸农业科技入股。五是机会保障。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由两岸专业人员组成, 提供农村发展规划、农业营运、农业科技、农产品国际贸易等工作岗位,辅导台胞台资参与两岸农业合作社、农业青创园等。
2.以台湾地区农村治理有效经验为切入点,以农村社区再造整合两岸农村治理合作资源
社区化发展是当前国际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的趋势,台湾“社区营造”吸引了青年返乡和退休人员返乡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大陆可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吸取其教训,通过新农村社区创新探索建设现代农村治理组织机制,提供更多青年返乡岗位和台湾青年就业岗位,并鼓励两岸退休人员返乡居住养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和二次创业就业。
3.以组织化对接为链接,大力拓展与台湾地区农治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一是发挥行业自治优势,以台湾各级农(渔)会、社区发展协会、农业合作社、农业产品认证机构和涉农行业协会、学会、技职院校协进会等为重点,分类分层与大陆各类乡村治理主体对接形成两岸农业合作自治机制,提供专业辅导。二是推动台农台企与当地农民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形成同类农产利益共同体提高议价能力,消除互信不足和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不足及同类产品竞争等问题,并在省市层面成立两岸农业合作社联社。
4.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加强“三农”合作研究,培育“三农”人才
一是重点借鉴台湾地区院校和农会系统的进修推广经验,鼓励涉农院校、开放大学等开设“乡村振兴社区学院”等综合性社区学习中心,与台湾地区涉农院系和农训中心合作就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涉农教育及农民学院等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二是专项支持台湾涉农高校、农村规划机构和农训机构与大陆院校和农业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合作研究、提供“三农”合作咨询服务。三是提供台农专项奖助金,除引进台农技人才和涉农师资外,也支持大陆学子赴台攻读涉农学位、进行师生交换和开展驻地研究等。
5.以加大农产品信息化、品牌化机制建设为抓手,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延伸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种、养、加、销信息化平台可为农户农企提供有效的产销指导。一是建立两岸农渔业行业协会总会,推广农产品的国际认证标准,或共同参与和制定农产品的国际认证标准;二是依托供销社系统等与台湾农渔会、行业协会等合作建立农产品全产业链信息化平台,每年举办两岸特色农产品竞赛和展销等。三是选点突破,打造示范品牌,促进全产业链延伸和扩展国际市场。
6.以加大农业科技和管理技术交流合作为基础,创新合作模式和形式
建立两岸“三农”科研成果转化的孵化培育平台,鼓励两岸高校、研究机构、农企创新常态化的合作模式,共同制定农业技术操作流程和规范标准,加强产、官、学、研、用的资源要素整合,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水平和成果转化率,做大做强特色农业,面向“一带一路”共同拓展国际市场。
7.以改善线下线上乡村营运环境为手段,创新两岸“三农”交流合作新途径
分类规划、统筹谋划两岸“三农”交流合作项目,如在沿海地区侧重精致农业和生物科技项目,在内陆地区侧重在地品种改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及田间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的循环经济项目,专项支持认同“一中”在台农企加入大陆电商和实体平台,改善线下线上“三农”合作营运环境。
8.以活化两岸乡村文化和民间信仰为核心,夯实中国文化自信和民心融合基础
两岸乡村文化和民间信仰具有同根同源性,加强以同乡会、宗庙协会等的两岸民间信仰和乡村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举办祭天地、祭祖等慎终追远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民俗活动,促进乡村健康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既夯实两岸人心融合的基础,也促进乡风文明、提高文化自信。
本文为2019年度广东省台办重点委托课题“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行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两岸一家亲 共筑三农梦 ——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回顾,农业部网站. http://www.bgt.moa.gov.cn/lany/201906/t20190621_6318820.htm.
②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简介. http://agri.taiwan.cn/xhjj/201311/t20131119_5228082.htm.
③两岸一家亲 共筑三农梦 ——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回顾,农业部网站. http://www.bgt.moa.gov.cn/lany/201906/t20190621_6318820.htm.
④李萍.台资农业企业投资祖国大陆的溢出效应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7):43-47
⑤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网,http://agri.taiwan.cn/hxlanyhzsyq/.
⑥央视“今日关注”:两岸农业合作海阔天空. http://www.taiwan.cn/zt/jlzt/agricultural20y/video/200907/t20090709_946920.htm.
⑦冯克.两岸农业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http://k.sina.com.cn/article_2821669511_a82f428701900le1q.html.
⑧Jing Zang,2019年台湾水果进出口各项数据出炉 对大陆出口飙升超40%,https://www.guojiguoshu.com/article/5705.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7月号,总第30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