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1日电/近日,以“人工智能时代:构建交流、互鉴、包容的数字世界”为主题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举办,这是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成立后首次举办的专题性活动,来自全球政企学研各领域的嘉宾参与对话,汇聚智慧凝聚共识,共促人工智能向上向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特别是人工智能推动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新变革,拓展了人类文明的新空间,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驱动下,移动终端、互联网、传感器网络、物联网、车联网等纷纷兴起,网络、计算与感知已广泛渗透生产生活,与人类相伴相随。人类社会正在从传统的“物理世界-人类社会”二元空间,逐渐步入“物理世界-人类社会-数字空间”所构成的三元空间,人工智能则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一般来讲,人工智能是指研究开发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自1956年麦卡锡、明斯基等科学家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夏季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至今短短60余年,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焦点,俨然已成为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的决定性力量。目前全球科教界和产业界已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大意义,纷纷转型布局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近日,中国工程院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2023》。该报告指出,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截至2022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这在智能芯片、基础架构、操作系统、工具链、基础网络、智能终端、深度学习平台、大模型和产业应用等领域,为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应的风险挑战,而且是非传统的巨大风险挑战。例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以及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就业变革和社会影响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人类共同思考和解决,也表明传统的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等面临着颠覆和重塑。尤其是2022年底ChatGPT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新的里程碑,一方面极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提供了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和体验,另一方面也再度引发对人工智能技术潜在风险和伦理问题的关注和热议。
2022年,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工智能白皮书》提出:一是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不断暴露出由其自身特性引发的风险隐患。如深度学习模型的可靠性难以得到足够信任;黑箱模型具备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易引发不确定风险;人工智能算法过度依赖训练数据,如果训练数据中存在偏见歧视,会导致不公平的智能决策产生等等。二是人工智能对现有法律及规范体系造成了多方面冲击。如在主体资格界定方面,沙特阿拉伯授予机器人索菲娅以公民资格;在隐私保护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伴随侵犯个人隐私问题时有发生;大量企业违规采集顾客人脸信息用于商业目的;在责任划分方面,某品牌电动车失控门事件使得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备受质疑。三是伦理及社会秩序受到的冲击愈发严重,人工智能存在对人类权利造成冲击的风险,如人工智能引发的就业歧视,对人类行为提出新规则,劳动力的变革更替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