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17日电/据中国青年报报导,这个夏天,一场关乎青年科学家切身利益的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正在中国科学院15个国家级研究所铺开——
评价标准不再“一刀切”,探索符合从事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完善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等人才评价相关制度,把岗位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聘任程序的公正度与透明度、科研人员的满意度与获得感,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这是今年4月以来,中国科学院结合开展主题教育推动着力解决科研人员长期反映的难题,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的最新举措。从更好的实践历练平台,到更多担纲领衔的机会,从更大的培养支持力度,到更完善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每一项改革举措的落地,都关乎科研人员切身利益,关乎青年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乎我国创新人才高地的建设。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时提出“四个率先”目标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十年过去,“悟空”“墨子”“中国天眼”以及凝聚态物理、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接连涌现,让人欣喜的是,一批优秀的青年科研人员从国家重大任务的历练中脱颖而出。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统计显示,目前该院科技人才队伍有6.2万人,平均年龄39.4岁,40岁以下超过60%,45岁以下超过75%,青年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作为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学术机构,也是“四个率先”目标要求的答题人,中国科学院正在帮助年轻科研人员把基础研究的“冷板櫈”焐热。与此同时,一个个调研问题也摆在这支科技国家队的面前:如何让更多年轻人能大胆“冒尖”,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之间如何良性互动,率先建成创新人才高地又需要哪些进一步的支持?
探索人才评价“新标”如何“立”
作为一名青年科研人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员胥恒跟同龄人相处得轻松融洽。大家在工作之余,会聊游戏,聊电影,也会聊一些与每名同事都息息相关的话题。比如,“帽子”,工资评级,科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