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25日电/一个有活力、有韧性的金融市场,必定是一个在扩大双向开放中不断锻造包容性的市场。当前,面对内外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中国金融体系经受住了考验,韧性不断增强,为保经济、稳大盘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
经济日报发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田轩文章表示,这很大程度得益于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特别是2018年以来,随着50多项金融开放政策的集中出台,中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呈现出不断提速、加力、扩面的特点。市场互联互通大踏步前进,跨境资本流通市场机制持续得到拓展和优化,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国际影响力同步提升;金融机构“走出去”持续发力,多元化的全球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建成;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金融市场的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基础不断稳固。
数据是中国金融与世界金融“双向奔赴”成果的最好验证。在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北向资金净流入1833.24亿元,高于去年全年;截至6月底,覆盖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802家(按法人机构)境外投资者通过债券通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半年累计成交4.8万亿元,同比增长26%;截至5月底,境外机构持有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3.19万亿元,比开放债券交易前增2.26万亿元……一系列制度型开放举措,正在成为推动中国金融稳步深度融入全球化、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加速器。
文章指出,我们需要在未来更全面地统筹好开放与安全的关系,进一步将制度型开放向纵深推进,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的指引下,不断增强各项开放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需重点着眼于基础制度变革,引进国际优质资源,促进双向交流。要加大资本市场制度型对外开放,引进国际资本,优化互联互通机制。要完善定价机制,创新金融产品,持续引导社保基金、保险、QFII等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外资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应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监管要求,遵循投资渠道、程序要求,积极进行风险防范。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跨境资本优势,使之深度参与到中国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共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