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例三:“抗日三猛”抵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案例分析
在旧版本的台湾历史教材中,“抗日三猛”的抗日活动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抗日三猛”指的是简大狮、柯铁虎和林少猫,他们被誉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台湾人物。作为抵抗日本殖民统治的重要象征,他们在塑造台湾民族主义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部分内容长达12页、6300字。然而,在新版本的历史教材描述中,关于台湾人抗日的篇幅被压缩到1页、100字,对“抗日三猛”的描述仅剩下1个注脚、49个字。台湾人的抗日行动被刻画为地方性反抗行动,而其背后的中国历史和文化背景被淡化或忽略。对“抗日三猛”的评价也表现出明显的贬低倾向。在以下的分析中,将详细讨论“去中国化”手法在“抗日三猛”的历史描述中的体现。
1.“历史相对化”
(1)翰林版教材:强调“抗日三猛”抵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行动性质
翰林版教材详细描绘了“抗日三猛”的身份、事迹和评价,以及他们的抗日行动和殖民者的反应。强调他们为保卫家园,反抗外族统治的义民身份,⑭p.96充分表现了这段历史的重要性,体现了台湾史作为中国史的一部分。
(2)龙腾版教材:将“抗日三猛”的行动刻画为群众叛乱
龙腾版教材将抗日三猛描述为地方居民自主抵抗统治者的叛乱,把抗日行动的反抗殖民统治性质,篡改为是当时“少数”台湾人对统治者和社会秩序的不满,是一种社会叛乱,⑮p.68这不仅降低这段历史的重要性,也扭曲了台湾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一部分的事实。
2.“对中国历史的贬低评价”
(1)翰林版教材:强调抗日行动是基于台湾人的爱国情感
翰林版教材将“抗日三猛”描述为抗日英雄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行动体现了台湾人民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感。⑭p.96-98
(2)龙腾版教材:突出抗日行动是土匪叛乱
龙腾版教材把他们描述为地方居民自发抵抗外族入侵的一部分,从而淡化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贡献,甚至将他们贬低为盗匪。⑮p.68这种处理方式无疑对中国历史的描绘带有贬低之意,旨在破坏青年人通过这段历史学习而形成的爱国情感。
3.“从他人视角讲述中国历史”
(1)翰林版教材:中国视角的历史
翰林版教材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将“抗日三猛”的事迹放在日本殖民统治的大背景下进行阐述,强调了他们抵抗殖民统治的行动。⑮p.95-97
(2)龙腾版教材:他者的视角
龙腾版教材则不是从中国视角,而更像是从日本殖民者的角度出发,不断突出日本殖民统治者在台湾的社会制度“建设”,同时,把抗日行动描述为社会矛盾,⑮p.68尝试扭曲对台湾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认识,同时还美化了殖民者的统治及其所使用的各种暴力。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深度分析了台湾高中两版历史教材,着重于课纲的变化和三种明显的“去中国化”的手法:“历史相对化”、“对中国历史的贬低评价”、“从他人视角讲述中国历史”三种历史叙事方式。据分析,这些手法有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历史观和身份认同,使他们对台湾历史的理解与中国大陆的历史观存在明显差异。
1997年,“去中国化”一词首次出现,用于描述台湾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中与中国相关的概念和历史的减少或删除。然而,经过对两个版本台湾高中历史教材的仔细审查,可发现在经历了二十年的时间后,这种手法已经演变并变得更为微妙和复杂,形成了包括本研究所探讨的三种手法在内的多种表现形式。此外,也发现了其他可能的“去中国化”手法在其他版本的历史教材中出现,这些手法的存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在“去中国化”的手法中,最根本的关键在于历史教材采用了主题式的框架,跳脱了传统的编年体历史,导致历史事件的时序和内在联系变得模糊。例如,在传统的编年史框架下,郑成功驱赶了荷兰人,带来大批汉人,在台湾进行开发。然而在主题式的框架下,历史事件的焦点可能会被转移到他和高山族发生冲突这一片面事件上。从编年体历史的角度来看,台湾人就是中华民族,台湾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然而,主题式框架的采用使得台湾历史的表述碎片化,模糊了两岸的历史和文化等文化系统上的连续性,就会导致青少年形成与大陆截然不同的身份认同,从而忽视甚至丧失原来的身份认同。
本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两个特定版本的台湾高中历史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全面性。尽管如此,这两个版本仍代表了台湾历史教材中普遍存在的“去中国化”现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台湾青少年的身份认同问题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纳入更多版本的历史教材,考察更多的案例内容,以获得更全面的认知。
两岸在民族、语言和文化上有共同的根基,而这种共同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在两岸人民中引发了天然的认同感和亲近度。因此,后续研究可以从文化、语言和民族同源的深厚基础出发,对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叙事方式进行全面审视,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历史,也增进两岸的深度交流和理解,强化两岸人民的情感认同和文化共享。有理由相信,这会对增进两岸的深度交流和理解、铸牢民族共同体的进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促进两岸青少年交流的几点建议
在识别了台湾高中历史教材通过三种叙事手法对台湾青少年产生了身份认同影响后,基于两岸文化同源,本文提出四点策略,以促进两岸交流并破除台湾青少年的身份认同误区:
(一)增强两岸教育交流:两岸应增加教育交流活动,比如建立学生交换项目,组织双方教育研讨会,以促进两岸教育系统的互动和理解,尤其是在历史教育方面。
(二)历史教育资源的共享:可以通过共享数字化的教育资源,包括历史文档、电子图书等,让两岸青少年有机会接触到各自的历史教材和教学资源,这有助于他们突破目前教材的局限,更准确而客观地理解历史。
(三)提供更全面的历史教育:鼓励两岸的教育机构,特别是在台湾,提供更全面、更公正的历史教育,以减少误导和偏见的出现。可以通过改进教科书,引入更多来源的历史材料,让青少年能从“自身”而不是“他人”的角度重新瞭解自己的历史。
(四)加强两岸历史和文化认同的教育:重视并强化两岸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共同认同感,让他们理解并珍视自己的文化根源。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学习中华传统艺术以及讲述两岸共同的历史故事等方式,提升和强化青少年的身份认同。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相信可以帮助台湾和大陆的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各自的历史和文化,打破历史教材对他们的心理暗示,增强他们的身份认同,促进两岸的交流和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是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1年度课题“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批准号:FJ2021T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 (2021年 5月19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日报. 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105/1145410.shtml.
②李理.(2017).“台湾意识”再探析——从“台湾意识”内涵的历史嬗变中认识其本质,台湾研究,6, 88-94.
③陈孔立.(2018).“台独史观”的建构与严重影响,台湾研究,5, 1-6.
④林红,杜正胜.(2022).“同心圆史观”为“台独”张目,历史评论,1,2-88.
⑤李细珠.(2020).两岸一体史观发微,台湾研究,5, 89-102.
⑥曾晓栩.(2020).民进党以“台湾新国族”解构国民党,统一论坛,3, 43-44.
⑦谢大宁.(2017).课纲、认同与“文化台独”,台湾研究,1, 1-12.
⑧易文.(1997).去中国化和亲日本化——解读《认识台湾》教科书,统一论坛杂志,5, 20-21.
⑨普通高级中学课程发展委员会.(2012).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历史课程纲要·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
⑩普通高级中学课程发展委员会.(2015).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历史科.
⑪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国民中小学暨普通型高级中等学校·社会领域.
⑫刘相平.(2017).论历史记忆的重构与台湾的“去华夏化”,台湾研究,3, 1-12.
⑬中时新闻网.(2015, 8月 9日).现行高中历史课本九版本逾半偏绿. https://tw.news.yahoo.com/%E7%8F%BE%E8%A1%8C%E9%AB%98%E4%B8%AD%E6%AD%B7%E5%8F%B2%E8%AA%B2%E6%9C%AC9%E7%89%88%E6%9C%AC-%E9%80%BE%E5%8D%8A%E5%81%8F%E7%B6%A0-215004391--finance.html.
⑭吴学明.(2017). 普通高级中学历史1,翰林出版社.
⑮戴宝村.(2021). 普通型高级中学历史1,龙腾文化.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9月号,总第30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