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13日电/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于11月6-7日在重庆举行。大会以“共建创新之路,同促合作发展”为主题,聚焦政府间科技合作、科技人文交流、产业创新发展、科研范式变革、未来医学、开放科学及大数据等议题。大会首次发布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为主题的报告,首次举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部长会议,举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展,包括80多项涉及诸多领域的合作案例,生动展现创新丝绸之路建设取得的务实成效。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成果亮点纷呈
中国网发表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主任孙立永、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刘平平文章表示,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驱动力,也是“一带一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抓手。10年来,在各方共同参与和推动下,科技合作机制不断深化,科研人员往来愈发密切,科技合作成果日益丰硕。中国已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中国主导发起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员单位达到67家,支持联合研究项目1118项,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53家联合实验室,支持建立或筹建30家区域科技组织、36家国际科技组织联合研究中心、5家国别科技问题研究中心,培养11.9万多名科技人才。此外,中国面向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中亚、中东欧国家、非洲、上合组织、拉美建设8个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并在联合国南南框架下建立“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
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引领和支撑作用,中国与共建国家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加速创新要素对接共享,共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合作格局,结出实打实、沉甸甸的合作成果,赢得了“一带一路”共建国政府和各界代表的高度认可。
“一带一路”科技合作领域注重近期挑战和技术前沿
文章指出,从合作重点看,一方面注重近期挑战,针对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粮食安全、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开展联合研究,另一方面着眼长远,“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支撑区域协调发展,聚焦健康、绿色、数字和创新重点领域,注重新兴技术前沿,加强在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的前瞻性合作研究,如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科技合作重点包括“气候—水—生态”协同变化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治理、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体系、海洋负排放等方向,提倡建立“监测—研究—预警—服务”平台、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合作与区域示范、创建新型减灾合作“机制—框架—平台”、建立海洋碳汇“方法—技术—规范—标准”、推动和培育国际大科学计划;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方向包括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跨境电商智能化水平、推动数字化创新突破与深度合作、探索建立共建国家合作创新治理新机制、多渠道开展数字化能力建设科技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