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同样重要的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方面,产业数字化是传统产业改造的重要方向和抓手。支持重点领域全方位、全链条、系统化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提升产业数字化应用水平,尤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改造示范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采用数字化技术。提升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引导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有序转移。鼓励传统产业集群式发展,培育协同创新、人才集聚、降本增效等链式竞争新优势。
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大力支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应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等供给能力,完善数字要素保障水平。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和智能制造工程,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示范效应,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以环境友好为必要条件,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文章分析,工业是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摒弃传统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工作抓手,加快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
一是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鼓励工业企业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加快实施化石能源替代行动,提高工业电气化水平,加快企业用能结构转型升级。建立动态更新的绿色技术目录和项目库,加快先进节能技术推广应用,通过补链、延链、升链、建链引导纺织、有色、钢铁等高耗能企业绿色化改造。深化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为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业企业节能降碳提出可复制易推广的解决方案,提升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效率。
二是实施资源综合利用提质增效行动。加强可再生资源行业管理规范,健全可回收固废溯源管理机制,开展废料循环利用技术难点攻关,拓展工业废料综合利用渠道,建立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创建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产业链,支持园区实施工业固废循环利用、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等工程,构建完善园区内产业协同发展绿色链条,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无废发展典型案例。
三是培育壮大绿色增长动能。提升绿色产业供给能力,创新发展光伏、氢能、锂电池等新能源产业,健全节能低碳和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推动绿色技术在其他领域创新使用。扩大绿色产品消费水平,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健全绿色低碳产品销售推广机制,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绿色智能家电下乡补贴等政策,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工业消费模式。
以高水平开放为必然选择,全面优化国际产业合作
文章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除了练好内功之外,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和优化国际产业合作,也是必备条件和必然选择。
首先是要继续坚持高水平市场开放与产业开放,积极引进优质外资。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宣布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就是在一般制造业领域全面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清零的基础上,中国进一步扩大制造业领域开放的有力举措。此外,还要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保障外资企业依法依规享受要素获取、知识产权保护、招标投标等方面的平等待遇,健全重大和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机制,扩大工业外商投资增量。加大现金奖励、优先用地等政策力度,引导外资企业嵌入国内大循环及当地产业体系,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境内制造业,稳定工业外商投资存量。以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等为抓手,鼓励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引导外资参与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提升工业外商投资质量。
其次,要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鼓励中国工业高水平“走出去”,以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适应中国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变化。在这方面,“一带一路”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机制,各地方、各产业都应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对龙头企业设立海外生产基地的服务和资金双保障,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出海”,有序延伸国内现有产业链。做好海外投资环境评估,加强政策解读和信息对接服务,积极商签投资保护、避免双重征税等多双边协定,完善“走出去”公共服务体系,增强中国企业防范海外风险能力。
此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积极发展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贸合作,也是高水平开放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应有之义。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有助于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分享权,有助于完善国际产业合作规则,构建新的国际产业链;区域经贸合作则是当前形势下推进国际产业合作、构建新的国际产业链的有效途径。为此,中国应积极推动WTO多边贸易体系改革,积极推动RCEP、金砖合作机制、上合组织合作机制等合作机制尽快落地实施,为国际产业合作进而推进中国新型工业化创造国际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