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2月22日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当前,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优化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激发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充分认识中国经济取得的成绩以及经济运行的新变化新矛盾
学习时报发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龙文章表示,今年以来,中国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克服种种困难,成绩斐然,来之不易,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新动能体量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矛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在这些新变化新矛盾中,尤其要注意由于内需不足而引发的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相对不足不协调的趋势和矛盾。
一方面,中国经济质的提升取得了很大成效,与创新动能、高技术相关的产业发展较快。例如,今年1—10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2个百分点;10月份,规模以上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规模以上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2%和53.2%。另一方面,其他一些产业以及与民生相关的行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不足,并且伴随着就业压力大、消费不振、地方财政困难以及相关领域部分企业经营难度大等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主要是由于需求不足和量的增长不足引起的,从而出现了发展不均衡、产业经济冷热分化。
我们看到,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较大。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的任务和目标,解决当前经济中的现实问题,需要高度警惕内需不足引发的量与质不协调趋势的演化,防止增长不足引发经济螺旋式收缩。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增长的速度问题,警惕增长不足现象,促使经济保持在合理增长水平。把握好发展的动态不均衡到动态均衡的演进过程,先立后破,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这对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成为当前我们经济工作的紧要任务。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及基本要求
文章认为,依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当前经济运行的新变化新矛盾,未来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增强经济活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需要把握好“适度加力”和“提质增效”两个基本要求。
“适度加力”,即财政政策的力度要合适。力度太小,则影响财政政策的效果,对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支撑不够;力度太大,则超过经济合理增长的需要和财政的承受能力,给经济发展和财政运行带来新的风险。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需要把握好两点。
其一,财政政策的力度要与增长的潜力和现实需要以及国民经济规模相匹配。确定经济增长目标和财政政策力度,通常以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为依据。过去三年中国遭受疫情严重冲击,这一时间段的经济数据明显低于正常的历史趋势线。当前就业压力大,一方面体现出现在的增长水平是不充分的,另一方面意味着中国具有提升增速的人力资源空间。今年新增就业的目标任务是1200万人左右,2024年的压力只增不减,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1187万人,解决新增就业仍需提高经济增速。财政政策的力度,要与这一潜在增长水平相匹配,激发经济增长潜力。
其二,财政政策的力度与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虽然综合宏观经济运行、经济发展潜力、债务资金使用、融资成本及流动性、财政承受及偿付能力、政府资产资源状况等分析,中国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总体安全,可以为加大财政政策力度提供一定的空间,但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一些地方债务存在流动性和兑付风险的情况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要在优化政策工具和方式上下功夫,减轻财政压力,防止引发新的风险。
“提质增效”,即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升财政政策效率,以较小的政策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调控成效。为此,主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优化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升经济增长效率,增强中长期发展动能。围绕新质生产力和产业转型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及扩大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等目标,选择合理的政策方向和方式。二是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通过优化组合政策工具,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财政资源使用效率和财政支持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例如,随着大规模专项债的发行,地方优质项目不断减少,需要基于全国层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协调,综合考虑融资成本、国家整体规划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要求,调整投资方式和政府债务结构,提升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未来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