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2月2日电/据大公报报导,位于北部都会区核心地带的新田科技城将于年内动工,预计首批居民将于2031年入伙,为应对未来极端天气,土木工程拓展署在规划设计阶段,提升新田的整体防洪能力,包括活化与自然化在东、西的两条主排水道,并设立20万立方米容量蓄洪池,以应对200年一遇的暴雨。
排水道融入休憩用地,东河道采用“河畔公园”设计,西河道则活化为景观河道,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亲水体验,并达至城乡与环境共融。\大公报记者 王亚毛
政府将提升新田科技城整体环境效益,除推出一系列环境保育设计外,亦规划提升区内排水和防洪能力,以应对气候变化。土木工程拓展署北拓展处处长张家亮昨日表示,新田范围内现时有东西两条主排水道,但排洪情况不理想,未来将活化与自然化两条排水道。东排水道将采用香港少有的“河畔公园”设计,平日供市民休憩使用,遇暴雨时亦具有蓄洪功能;西排水道将改建为景观河道,为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的亲水体验。
土拓署将在两条排水道上游,即新田公路和粉岭公路的地底位置,建设20万立方米的蓄洪池,其容量相当于80个标准泳池,届时防洪能力将大大提升,达到应对200年一遇暴雨的标准。张家亮表示,现时郊区蓄洪池的标准仅可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而新田科技城蓄洪池将按照最高标准规划,未来亦会跟随渠务署检讨相关标准而有所调整。
设候鸟飞行走廊 城乡共融
土拓署北拓展处总工程师王仲邦表示,新田科技城北部部分区域为湿地保育区,将建立一条300米宽度的候鸟飞行走廊,设有建筑物发展高度限制,沿路70米宽范围将设为非建筑用地,邻近湿地保育区35米宽的非建筑用地亦将用作景观缓冲区。区内将保留拉姆萨尔湿地、米埔陇村及米埔村的鹭鸟林、现有的野生动物走廊及彭龙地的成熟林地等,达至城乡与自然环境共融。
新田科技城范围内现时有约126公顷棕地,例如露天仓库、工场等,以及9个禽畜饲养场,预计未来将会发展多层现代产业大厦,并清拆饲养场,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同时未来将保留现有乡村区域,保护乡村内所有法定古迹和已获评级历史建筑,包括大夫第、麟峯文公祠及东山古庙等,并维护通往乡村的通风廊,纳入景观走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