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观媒介发展的历史,每一次文学遭遇新兴技术冲击时,都会重新唤起一轮“取代”或“威胁”的声音。印刷文明时代,文学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从蔡伦改进造纸术到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从手动照排到激光照排,每次技术革新都放大了文学的传播效应。直到广播、影视等现代媒介诞生,图像与声音的结合以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超越报纸书刊等文字媒介,分流了大量文学的受众。尤其是计算机诞生以后,互联网以海量的信息内容、迅捷的传播速度和广泛的覆盖范围迅速席卷大众,成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大众传媒以压倒性优势猛烈地冲击着印刷文明的垄断地位,传统文学不断走向式微。以美国批评家希利斯·米勒为代表的学者发出“文学即将终结”的论调,文学界也都在担忧媒介给文学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但是显而易见,文学并未因为媒介变革而消亡,反而在技术的冲击下实现新变、焕发新生。依托互联网而生的网络文学,就是文学在适应媒介转换时所发生的形态之变。它因生活化的审美、奇观化的叙事、极致的情感体验、时空场景的拼接糅杂、反宏大叙事的平民视角、注重平面体验的消费与狂欢、流畅直白的口语式表达等迅速俘获读者,成为网络时代人们文学生活的重要样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作者规模达2405万人,网文作品数量达3620万部,网文用户数量达5.37亿人。按照有关机构统计的中国网民数量10.79亿人计算,中国网民近一半是网文用户。
文学艺术是人类在创造中以经验和情感的交流来建立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过程,这是文学创作不变的内核,而媒介的更新带来的只是创作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正如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俊所说,“精神活动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文学创作则是对于这种无限可能性的一种表达方式。最重要的是,文学永远无法穷尽精神活动的全部。假如说有所谓文学的消亡,那只是某种、某些文学方式被淘汰,但同时一定就有新的文学方式诞生——精神世界的无限性决定了文学方式的永恒性。而且,也一定会有永恒的文学方式……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将再次为人类文明和文学经典化提供一次筛选、提炼、创新和创造的历史机遇”。以此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也有望开启一种全新的文学生产范式,甚至带来文学生产、传播、接受乃至审美观念、阐释批评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从单一的文字升级为多维、立体、互动的作品形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给网络文学行业带来诸多新变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在框架构建、细节补充、创意提示等多个环节为网络文学提供助力,并有效降低创作者的工作量,从而让作者更加聚焦内容创新,推动改进文学写作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