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台湾“厌世代”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http://www.CRNTT.com   2024-12-01 00:29:11


表1:厌世的十大特质
 
  3.厌功绩:功绩倦怠

  “厌世代”还透视出对所谓“功绩社会”的厌倦。因为功绩社会强调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幷用较为单一且模板化的评价体系来规训人们,例如学校强调升学率,社会重视高学历,家庭欢迎“乖孩子”,工作要考“铁饭碗”。这些规训以加强、鼓励的方式,强化精神力量的方式,鼓励你不断上进和进修,从而成为一个达标的人。这种价值观逼得人喘不过气,使“厌世代”青年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挫折中逐渐消磨了斗志,对所谓“功绩社会”产生倦怠感和无助感,于是故意展现一些不符合社会期望的作为,例如他们利用媒介技术通过拼贴等方式,输出具有“摆烂”意味的文字、图片和表情包等,以一种“懒”或“废”的态度来回应“努力便成功”的生活价值。

  其实,厌世青年早在校园时代就已厌倦了积极乐观。“政大厌世阵线”在其脸书帖文便清楚道出类似心境:“其实这已经不是个念书就一定可以翻身的年代……无论念什么大学,出社会后大部分人都得很辛苦、很努力才能活下去。”⑧这条帖文的点赞人数高达4291,转发344人次,评论人数达141次,大多数人表示深有同感。由此可知,厌世青年早就对学习改变命运不抱希望。而毕业以后,外在环境也促使年轻人感到压力,学用落差导致找工作受挫,原本设定的人生目标不断降低标准,结婚年龄无法预期、不奢望买房和存款,即使自己非常努力,还是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甚至还得靠父母接济才能生活下去,许多年轻人感叹生错时代,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在无法改变社会也无法跻身“人生胜利组”的情况下,许多负面自嘲的词汇与用语应运而生,举凡“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财富自由就是卤肉饭加蛋”“废柴”“鲁蛇”(loser)等词汇展现了这一代年轻人对买房、结婚生子等“成功”的价值不再苦苦追求,反而从放弃中得到安慰。于是,以往将梦想、希望为口号的正能量词渐渐从年轻人的脑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耍废、无用等负面词汇,幷开始对自身的未来发展和人生意义感到迷茫。可以说,“厌世代”的“懒”“废”和“嘲讽努力工作”等情绪反应,既是对功绩社会的无声反抗,也是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性的一种应对方式。这种抛弃了所谓“成功”人生的价值观,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也是“厌世代”常见的群体特质之一。

  [表1:厌世的十大特质]

  4.厌自己:自我倦怠

  比起抱怨生活工作,“厌世代”年轻人更经常“厌”的,还是不够强大的自己。他们从小被教育只要把书读好、努力考上名校和有“钱途”的科系,之后的人生就能一路顺遂。然而,当厌世青年毕业后才发现,大环境不景气,工作再怎么努力,也难逃“低薪”困境。僵化的薪资结构、居高不下的房价,使得年轻人难以积攒存款。他们对现实社会感到不满和失望,对未来感到迷茫和不安。因此,开始选择逃避现实,沉浸在网络世界中,通过社交媒体来寻找虚拟社交的满足感。当年轻世代埋入网络世界时,世代间的差距更加拉大。父母辈始终对此带有一种负面的刻板印象,年轻人们只能抱团取暖,凭藉各种手段纾解这些情绪,“厌世文化”就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

  从2017年开始,“厌世”等词汇持续在台湾网络发酵。“厌世哲学家”“厌世动物园”“消极男子”等充满厌世风格的图文网络作家兴起,其著作散播着幽默诙谐却又愤世嫉恶、倦世的“负能量”词语,受到“厌世代”年轻人的喜爱。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心好累”“人生好难”“想躺平”等声音。对于现实状态的无力改变,催生着这种文化的蓬勃发展。2020年末又出现进阶版的“我就烂”,成为当下台湾年轻人不时挂在嘴边的流行语。这些“负能量”语录将年轻人压抑许久的厌世想法表达出来,是当代青年对于人生的无望与无奈的真实写照,引起许多年轻人的共鸣。因此,“厌世”是青年群体面临社会压力时宣泄苦闷、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而自嘲式幽默则是“厌世代”群体的重要特色。

  综合上述,“厌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表层特质是对生活和工作充满倦怠,不想努力,只想躺平,是一种以“低欲望”为媒介表征,以“自嘲”的话语姿态寻求自我解压的生活群体。但自嘲的背后是对渴望成功的口是心非,不是真的不想追求,而是抱有希望但是求不得,一种价值与行动失调后产生的心理状态,形成无力改变现状的妥协,最后这种痛苦焦虑以“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的自嘲形式体现出来。这背后反映了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也揭示了他们在面对现实挑战时的复杂心态。

  三、“厌世代”的现实困境

  “厌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可视为青年群体焦虑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从结构性视角对“厌世”成因进行审视,包括青年贫困化、世代鸿沟产生的阶级固化和社会转型期的心态失衡,这些因素都塑造了时下的青年厌世潮。

  1.青年贫困化:身负低薪、失业、负债三座大山

  “厌世”情绪来自特定时代的感受,是一定的事实基础与经济基础造成的结果。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台湾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贫富矛盾更为突出,劳工面对着更为弹性化、不稳定的劳动状态与不断恶化的劳动条件,以及工薪阶层的薪资追赶不上物价及房租与房价的增长。如今,受“22K”方案冲击的“厌世代”,大多数都已步入职场,他们在各行各业的最基层努力挣扎求生,却依旧陷入“低薪、失业、负债”的生存危机。

  就薪资水平而言,台湾青年的薪资水平停滞不前。台湾家庭收支调查报告显示,近20年台湾30岁以下青年的平均薪资长期处于41.61万至53.57万元的低位徘徊,近几年青年薪资略有增长,但增幅较小,考虑到物价大幅上涨等导致的通货膨胀等因素在内,青年薪资幷未有实质性增长。再由年龄与薪资的对应情况来看,历年34岁以下青年收入比其他年龄层呈现较为低薪的情形。例如,2022年全台收入者人数达1594.23万人,平均年所得为70.04万元,而30岁以下的青年平均所得仅为53.6万元,普遍低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年平均收入。连续数年发生的薪资停滞、各年龄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名声与财富的不平衡感,使得“低薪”几乎变成青年的专属名称。由此,台湾社会的贫富程度正在加剧分化,阶层固化进一步加重,青年沦为社会的最底层。

  以就业结构而言,台湾青年群体失业率居高不下,而且学历越高,失业率愈高。据统计,2003年至2023年,台湾的失业率由4.18%降至3.48%;在各年龄阶层中,20至24岁人群的失业率最高,过去20年间始终在11.76%-13.75%的高位徘徊,25-29岁失业率也高达5.99%,台湾青年是失业人数最高的群体。⑨而失业率按教育程度分,大学及以上毕业生的失业率自2007年以来已高于其他教育程度毕业生,形成“高学历、高失业率”现象。社会上除了有未从事教职的“流浪教师”外,还出现了四处兼课的“流浪博士”,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还有许多毕业生为了逃避就业,选择延毕或继续升学,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沉重的学贷压力,使许多青年陷入了毕业即负债、工作为还债的窘境,根本无法规划未来。

  连续数十年的低薪、高失业率,导致青年入不敷出,没有存款,甚至负债累累。据台湾yes123求职网调查,40岁以下“青贫族”有39.2%出现财务赤字,而23%的年轻人没有任何存款,“零存族”比例达6年新高,合计有73.3%的青年劳工背负着沉重债务,包括学贷、信贷、车贷等等。⑩造成青年买不起房,进而不敢结婚、生育。在这个以买房、买车与结婚为“人生胜利组”的社会中,青年承袭了这一切观念的重压,却又面对着观念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这是“厌世代”最深层的“厌世”来源。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