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有法律法规对‘大数据杀熟’进行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收费标准,但目前仍缺乏算法合规审计的统一标准。”何志鹏表示,如何在效率和公共利益最大化之间的权衡,是制订相关法规时必须考虑的。针对算法合规审计,可以成立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有关部门也应制订成熟统一的评估标准。”
话你知 - 何谓“大数据杀熟”?
是指网络平台或商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偏好、收入水平等信息,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对不同用户实施不同的价格策略。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接近于价格歧视,即商家通过差异化定价来获取更多消费者剩余,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商家利用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行价格操纵的行为具有很强隐蔽性,不易被消费者察觉。
专家解读 - 大数据应用亟需与时俱进监管
当今数字化蓬勃发展的电商时代,大数据技术无疑为消费者的搜索与购物体验带来了革命性的提升。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潘克峰指出,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亦伴随着一系列挑战与问题,值得社会各界深思。
潘克峰坦言,电商平台通过深度挖掘与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和偏好数据,能够精准推送个性化商品推荐,不仅显着增强了用户的平台黏性,还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使得购物体验更加便捷与高效。
“然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虽然提升了用户体验,但消费者的隐私安全和自主选择权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潘克峰强调,一方面,个人数据的泄露风险随着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而增加,用户的隐私边界正被不断侵蚀;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的差异化营销策略,即所谓的“大数据杀熟”,通过精准识别用户消费习惯与支付意愿,实施差异化定价,实质上是一种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的价格歧视。
潘克峰认为,“大数据杀熟”不仅严重侵犯了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更对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构成了潜在威胁,需要与时俱进的配套监管措施来促进规范大数据应用,保护消费者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