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采艺介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等一批重点工程,科学保护沙化土地5.38亿亩,有效治理沙化土地1.18亿亩,“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2.41%提高到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绿线”向西移动300公里。近10年北方地区春季严重沙尘天气次数明显减少。
治沙和致富相结合,沙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各地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利用沙区独特资源,适度发展中药材、优质牧草、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产业。黄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绿洲等地形成一批林果、瓜果、木本油料等生产基地,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黄采艺说。
科技创新为荒漠化防治提供强有力支撑
坚持以水定绿,选用推广耐乾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草种,科学配置林草植被;建立26个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和13个沙尘暴地面监测站,组织开展林草湿荒调查监测;加快防沙治沙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压沙固沙机械、灌木平茬机械、无人机飞播等设备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科技创新为新时代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去年成立的三北工程研究院,聚焦“三北”工程科技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战略咨询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瞄准生态治理难点、卡点,研发一批应急关键技术。“在生态灌溉用水方面,我们专门召开‘三北’工程生态用水战略研讨会,提出通过‘开源、节流’缓解生态用水不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介绍,“开源”即争取生态灌溉用水指标;“节流”即研发利用再生水、微咸水、矿坑水等非常规用水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节水造林技术;在老化退化林修复方面,提出科学认定老化退化林的分级、分类、分区思路。此外,研究中国荒漠化150年动态变化过程与趋势,绘制全球首个温带稀树草原高精度分布图,开展“三北”全域生态本底调查,谋划提出一批联防联治项目选址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