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加快培育
“围绕北斗规模应用需求,研究院诸多技术已进入小试阶段,在农业、水利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湖南,株洲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院长池天河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信心满满。
在安徽,合肥高新区的“量子大道”聚集了20余家量子企业,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均诞生于此。
科技创新,是发力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源动力。近年来,我国一项项科技成果展现了创新发展的巨大潜力——全球首台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顺利并网发电,国产大客机C919成功交付,量子计算机上线,航天飞行等大国重器、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这些亮眼的创新成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上升至第11位,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也在不断加码——启动新一轮专精特新支持政策,提升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各地纷纷强化财政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政策红利护航、创新主体集聚,越来越多“从0到1”的未来产业萌发破土、转化落地,一批新增长点、新增长极加快孕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正不断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