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网评:让科技成果不再“沉睡”该如何发力
http://www.CRNTT.com   2025-01-08 15:13:00


 
  为此,应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进一步简化、细化转化流程,充分运用现有改革举措,切实下放审批自主权,让高校、科研院所乃至科研人员“一看即懂、一操即成”。另一方面,加强监督问责和尽职免责相结合,给敢闯敢试者以明确制度支持,让他们敢于试错、勇于担当。只有打通“纸面”与“落地”之间的“肠梗阻”,才能让科研机构放心使用公共资源,把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发挥专业力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从“单打独斗”转向“生态共建”。成果转化常需技术与市场、科研与法律、实验室与投融资等多方对接。除政策助力外,更需打造协同联动的专业化服务生态。平台体系要系统布局。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分级孵化”与“概念验证”中心,为早期技术提供小规模试验与市场检验;对成熟度较高的项目,支持与社会资本共建转化平台或加速器,提供从原型打磨到市场推广的全流程支持。人才与资本要深度协同。在技术经理人培养中,应兼顾知识产权布局、商业模式设计与投融资策略,打造“跨界型”技术经理人队伍;政府与社会组织也可通过“母基金+子基金”等模式,引入天使投资与“耐心资本”,配合专业评估机构严控风险,让潜力成果平稳跨越“死亡之谷”。

  优化激励机制,让“能者多得”成为鲜明导向。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角”是科研人员。只有让他们敢想、敢拼、敢干,才会激发持续的创新创业热情。要在激励与约束上双管齐下,为科研团队、管理者等主体制定清晰的“利益航标”和“责任红线”。推广“技术股权+分期付费”模式,在成果确权、收益分配上充分赋权,鼓励拥有突破性成果的研发团队享有更大自主决定权,让科研人员真正享受创新的红利;并可试点“转化跟投制”,允许科研团队以部分科研经费或股权收益进行再投入,持续为后续研发与孵化赋能。在职称评审、项目审批、人才选拔中增设“转化业绩”独立指标,将转化成效与科研人员职业发展紧密挂钩,倒逼团队聚焦“真难题”攻关。同时,通过“尽职免责+责任约束”为基础研究、中试等阶段的失败或试错留足空间,赋予人员更多创新探索的勇气与魄力。

  强化协同互动,让“沉睡”科技资产找准用武之地。科技创新从来都是学界、业界、政府多方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唯有各方协力,潜能巨大的科研成果才能真正“物尽其用”。应倡导“跨主体共同体”思维。支持组建产业联盟和跨学科专家团队,完善“揭榜挂帅”机制,鼓励企业高管、技术骨干与高校科研团队组建柔性项目组,开展联合攻关和示范推广。深化“场景牵引+资本撬动”双轮驱动。在重点区域或行业扩大公共应用场景,允许技术团队快速“试水”并迭代升级;鼓励金融机构以“产业链金融+成果担保”模式介入,为潜在商业价值高的技术提供专项债或风险分担基金,挖掘更多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让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破茧成蝶”、为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福祉与利好。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