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衰退唯有经济转型
笔者在此建议,未来的社福政策应更多体现机会平等,而非结果平等;公共支出亦要有清晰、完整的长远收益考量;与其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填补社会贫富差距,不如持续增加人力资源投入,如免费提供AI培训项目,帮助更努力的年轻人匹配到更理想的工作岗位。
回顾疫情期间的消费券政策,虽然表面上是面向全社会的福利发放,但其内在隐含了“选择性激励”的条件。因为消费券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小额支付、且有时间限制,所以工薪阶层的经济效用要明显高于富裕群体,再加上彼时的香港如同孤岛,人口无法跨境流动,政府支出最大程度地沉淀在本地消费市场,保障了企业与居民部门的财务健康。
最后要强调的是,香港作为高度外向型的自由经济体,难以依靠自身的减支增收,摆脱财政赤字泥潭。过去香港经济增长受益于“双轮驱动”,但如今中美金融周期显着背离,塑造出“高利率、弱通胀”的奇特组合,唯有切实推动经济转型才能突围。(详见去年12月5日B4版《香港经济新周期 财赤观念应转变》)。财政预算不是纸面上的“算术游戏”,政府大幅减支不仅会冲击企业收入,而且容易引发民意反弹。如果居民生活的“获得感”大幅下滑,就怎能对未来的经济改革全心拥护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