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什么才是“中国昆曲”
http://www.CRNTT.com   2025-01-12 15:32:13


 

  以上是表演,以下是观感。

  之一,《全本》标榜“只删不改”,然而,《全本》虽删减了原文本中的一些念白和曲词,却又增添了不少无文字的表演。前者是明删,后者是暗加,“无字胜有字”,“一切尽在无言中”。其实,删就是改,暗加更是改。所以,“只删不改”,是一个伪命题。《全本》如此,其他很多自称“不改”的新版,亦然。

  之二,经过“又删又加”的《全本》并非如标榜,体现了《牡丹亭》原着精神和汤显祖的思想。相反,观看《全本》后,我们对汤显祖的思想更迷茫了,而对外来导演的创新更清楚了。《全本》只是在表现现代导演的创作思想。在这台大型歌舞剧的招牌上挂了个“羊头”,冠名为《汤显祖 牡丹亭(全本)》,汤显祖同意吗?

  之三,艺术作品,不是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其价值不是以产量来评估的。无论是50场,还是500场,都只是在说明产量,说明演出的票房价值,而不是作品的艺术价值。沾沾自喜于产量的人,不是在搞艺术,而是在搞产业。怀有传承的初心,却无可奈何地屈从于产业的使命,实在很不幸。

  之四,《全本》的出现,对于昆曲本元和本色的思考,还是有益的。大家可以冷静地比较这台《全本》和老一代艺术家的“舞台呈现”。老一代的经典作品,有些就是《牡丹亭》中的。而他们的“舞台呈现”,则不仅是指“四功五法”的规范,更是指舞台上气韵和意境的呈现。有比较,才可鉴别,才会恍然大悟,才会大吃一惊,才能理解传统,更加珍惜传统。民间智慧,“只怕货比货”。大家应该利用《全本》的出现,同传统的“同名经典”仔细进行比较。因此,我仍然推荐大家去看看《全本》。

  之五,文人艺术与市井艺术,本质不同而难兼容。谷音老师在《说阳告》中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昆曲艺术的基因非常特别,具顽固的排外性。舞台剧大师,专长于现代戏剧学。传统智慧早有“龙生龙,凤生凤”的预断。剧团则因一子错,全盘皆落索。这次的结果,对于现在正在外聘或将来计划招揽舞台剧导演的其他昆院,应该会有警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