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警惕激进“拆村并居”给农村带来系统性风险
http://www.CRNTT.com   2020-06-13 08:17:07


  中评社北京6月13日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坚持乡村建设,通过保护型城乡政策实施,将乡村建成为现代化的“压舱石”。

  乡村稳定,则整个社会稳。近期,部分地区全面推行拆村并居,强制改变乡村面貌,推动农民上楼,有可能带来社会发展的系统性风险。

  乡村稳定源于农民的生活稳定,数亿农民与土地结合,构成防止社会极化的最稳定力量。拆村并居之后,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在空间距离、生产工具存放、耕作便利和互助合作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农民上楼往往伴随着土地的大规模流转,拆村并居会造成农民被动“失地”。脱离农业生产后,农民的生活成本大幅提高,对农村老年群体、贫弱群体和传统的“中坚农民”冲击巨大。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局面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涉及可能造成农民“失地”的改变、改革,必须慎之又慎。

  地方政府推行拆村并居的一个动力是,通过宅基地腾退,产生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扩大城市开发建设规模。

  拆村并居需要安置赔偿、基础设施重新配套,所形成的建设用地指标成本高昂。地方政府一般是将这部分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商住用房开发而非工业建设,为了消化房地产,地方政府出台措施推动农民进城买房,客观上促进财富加速流入城市,对乡村振兴则往往益处不大,甚至起反作用。

  建设一个一千户规模的新型社区,粗略估计,各项支出超过亿元。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来平衡资金。全国农村建设用地超过2亿亩,在农村大而城市小的总体格局下,具体到一个县、一个市或一个省的农村宅基地腾退指标,会超出当地建设用地指标需求几个数量级。

  供大于求,拆村所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超过城市需求,最终,要么会增加房地产库存,要么会变成地方政府债务。拆村并居背后的靠房地产来拉动经济的短视思维,值得警惕。

  在过去40多年中,我国农村大体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和2000年之后的两轮农民建房潮,砖混结构的独栋楼房和带院落平房是农村普遍形态。农民的多年储蓄和大量的社会财富,已经投入到农村建筑中,全国农民居住条件普遍较好。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