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两岸双向交流三十年 张铭清谈破冰
http://www.CRNTT.com   2021-11-02 00:12:30


2010年6月10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右二)出席“海西正东风、两岸媒体聚焦海峡西岸”大型联合采访活动并表示,两岸距离一杯酒,乡亲相聚一壶茶。(中评社 俞敦和摄)
 
  中评社记者:我们看到,邀请来大陆采访的台湾媒体中有不少是“泛绿”背景。在两岸新闻交流早期,向有“台独”倾向的“泛绿”媒体开放大陆的试点采访,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这主要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张铭清:有关方面原先规定:邀请台湾媒体来大陆采访,只请“泛蓝”的媒体,不请有“台独”倾向的“泛绿”媒体。但是,“泛绿”媒体不能来大陆采访,难以改变他们对大陆的偏见,不利于向台湾民众报道真实的大陆情况。经与有关部门沟通,同意少量开放“泛绿”媒体的试点采访。1996年6月,一个有“绿”媒体副总编参加的大陆采访团,从北京、上海、桂林进行了10天的采访活动。采访结束的最后一天,我到桂林为这个团送别。带队的记协领导告诉我,那位“绿”媒负责人一路上一言不发。当晚12点,这位副总编给我打电话,问见我一下是否方便?我欣然同意。记协的同志担心发生意外,要求陪我见他,我让他在隔壁,万一有事过来也来得及。这位副总进门,我请他坐,他说太晚了,打扰您,见我就说:来大陆10天,在北京是政治之旅,钱副总理会见,上海浦东是经济之旅,桂林是山水之旅,经过这10天所见所闻,有个感想:“台湾搞独立绝不可行”。言毕,向我深掬一躬告退。记协的同志赶忙过来问我什么情况?我据实相告,他很有感慨,肯定了邀请“绿媒”的效果,还为今后继续邀请办理取得共识。

  中评社记者:在您担任国台办新闻局局长的13年里,两岸关系虽然经历了惊涛骇浪,但两岸新闻交流却获得了重大突破并且保持一枝独秀,尤其是赴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非常多。为了推动两岸新闻交流发展,大陆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 

  张铭清:为了方便台湾记者采访,1995年9月开始举办国台办新闻发布会。同时,举办台湾记者月度采访联谊活动,向台湾记者吹风,给他们提供新闻线索;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为他们采访牵线搭桥、排忧解难。同时,积极推动大陆新闻媒体与台湾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

  1994年,国台办先后批准联合报、中国时报、明日报、中央通讯社、中国广播公司、无线卫星电视台(TVBS)、东森电视台、中天电视台、年代电视台、真相电视台、台湾电视公司、三立电视台等13家媒体累计超过5万人次到北京、上海、福州、成都、广州、昆明等地驻点采访。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台湾记者驻点提供高效、周到的服务。从2005年9月起,台湾媒体记者驻点采访的时间由每次一个月延长到三个月,其间还可以多次往返大陆。

  直到2000年,台湾当局才开放大陆5家中央媒体和5家地方媒体派记者到台湾驻点采访,大陆记者赴台采访达4千人次。从媒体的家数和人数看,两岸的交流是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推进两岸新闻界的交流合作,国台办和中国记协合作,每年都邀请台湾媒体负责人和记者来大陆采访,同时组织大陆新闻界赴台交流。从1997年起,中国记协每年组织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和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2003年以来,每年在两岸和港澳轮流举办的“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新闻研讨会”。2004年以后,每年在两岸举办大学生新闻营活动。这些活动,已经成为两岸新闻交流的品牌项目。两岸媒体还开展协作采访、合作直播、节目交换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中央电视台和台湾中天、东森电视台多次联合报道大陆重大活动。

  两岸新闻界频繁的互访,各种形式的新闻研讨会,新闻媒体之间的业务往来与合作,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形成了密切的工作关系,这不仅使两岸的媒体人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而且开通了两岸同胞互相获取信息的渠道。就像当年新闻界的“破冰”,消融了两岸民众交流的坚冰一样,两岸新闻交流更是成为了两岸同胞增进彼此了解,消除相互误解,密切同胞感情,积累彼此互信的重要渠道,成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信心和力量的重要源泉。实践证明,不断深化的两岸新闻交流,成为两岸各项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30多年来,两岸新闻交流从单向到双向,从非正式到正式,从单一的内容和形式到多种内容和形式。不断发展深化两岸关系,尽管两岸关系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但新闻交流的脚步从未停止,而且人数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展,呈现深入发展的局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