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建构、解构与重构
http://www.CRNTT.com   2022-12-25 00:14:22


恢复和重构台湾民众“一个中国”的正确国家认同,是两岸统一的必要前提和政治社会基础。
  中评社╱题:“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建构、解构与重构” 作者:明庭权(武汉),武汉行政学院政治与哲学教研部主任/博士/教授、兼任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摘要】根据国家认同理论,一是国家认同对于民族国家的存续发展至关重要,二是国家认同是动态变化的,甚至可以被重新塑造。台湾自古属于中国,在历代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和长期的两岸交流中,台湾人民牢固建构起了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台湾问题产生70多年以来,受岛内、两岸和国际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台湾民众国家认同正处于严重混乱状态,千百年来对祖国大陆的历史认同正被“文化台独”所逐渐解构。有鉴于此,必须恢复和重构台湾民众的正确国家认同,这是两岸统一前应对“文化台独”消极后果和统一后对台有效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和政治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1〕,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2〕。在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前后,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问题。本文以国家认同理论为指导,基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混乱现状,提出必须恢复和重构台湾民众“一个中国”的正确国家认同,这是两岸统一前应对“文化台独”消极后果和统一后对台有效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和政治基础。

  一、国家认同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民族国家与国家认同

  公元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不仅确认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准则,更将民族国家推上了人类政治生活的核心。马克思·韦伯认为,民族国家不仅包含领土、主权和人民三要素,而且合法地垄断国内所有武装力量。而一国主权的有效性,则取决于国民对该国的忠诚和服从,取决于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国家认同,一般是指“政治人在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社会中对特定国家的情感归属”。〔3〕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国家常以政府、国号、民族、共同的历史和相同的文化语言习俗等具体形式呈现出来,统一清晰的国家认同是培养民族凝聚力、民族归属感的平台基础,也是区别国民身份的重要标识〔4〕。

  国家认同至关重要,它是主权国家得以存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旦出现国家认同危机,往往引发该主权国家的生存危机,甚至走向分崩离析。毋庸讳言,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台湾地区已经呈现出严重危机混乱状态,幷对“一个中国”原则构成了重大实质性挑战。如果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持续朝着“台独”化的方向演进,代表分裂势力的民进党将会在岛内长期执政,幷以政权力量彻底消弭台湾民众的“一个中国”认同;国民党则为了赢得选票和执政地位,其政治立场很有可能加速倒退,在“弃统”的同时,不反对、不排除甚至附和赞成“台独”主张;岛内统派则面临国、民两党甚至中间势力的多重打压,发展空间进一步限缩,政治影响消于无形。长此以往,“一中”前提下和平谈判的大门将被彻底关闭,海峡两岸不得不面临武力摊牌的现实,即使中国大陆在武统斗争中实现了必胜、速胜和完胜,统一后的台湾社会治理也将变得十分棘手和困难。

  (二)国家认同的变化及其启示

  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存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一国国民的国家认同幷非一成不变,不同政治力量可以塑造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国家认同。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之所以呈现出危机混乱状态,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譬如日本的殖民余毒,国民党的威权统治,台湾的政治转型,两岸长期的分裂分治,美国为首国际因素的渗透破坏,以及 “台独”势力对于国家认同的刻意扭曲异化等。

  认同变迁的动力,就在于能否给其成员提供安全、尊严与利益等公共产品。能够给共同体成员提供安全、尊严和利益,现有政治共同体就会获得该共同体成员的认同而持续存在;如果更高更广一级的政治共同体能够带来更多的安全、尊严和利益,就会推动现有政治共同体走向合幷与统一之路;如果现有政治共同体不能给其成员提供安全、尊严和利益,而是低一级政治共同体才能提供安全、尊严和利益,那么原有的政治共同体就会分崩离析。这就是建构、解构和重构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立论来源和理论基础。有鉴于此,我们必须要让台湾民众真正认识到“台独”的毁灭性后果,真正体悟到作为中国公民的安全与尊严,以及在两岸交流中感受亲情,获得统一红利。

  二、台湾民众对于祖国大陆国家认同的历史建构

  海峡两岸同胞千百年来共同的地理空间、血脉宗亲、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早已深深烙印在台湾人民心中,幷在近现代历史的磨难中建构起台湾民众对于祖国大陆的国家认同。

  (一)共同的地理空间

  1.5万年以前的远古时期,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因此台湾与福建是彼此接壤的,属于中国陆地。后因地质沉降和海平面上升,接壤部分被海水淹没成为台湾海峡,台湾于是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从地质构造而言,台湾省不仅是中国东海大陆架的有机构成部分,其地质成分也与福建、浙江两省的酸性火成岩体完全相同,这正是建构台湾民众对于祖国大陆国家认同的天然地理基础。

  (二)共同的血脉宗亲

  台湾早期居民来自祖国大陆。1971年和1974年,考古学家先后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台湾地区最早的人类化石,因在左镇发现故命名为“左镇人”。考古表明,“左镇人”大约在3万年前从福建迁徙到台湾,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二者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5〕。

  台湾总人口2300万,其中汉族占比98%。台湾汉族早在唐代就有迁徙记录,但主要还是明清时期通过5次人口大迁徙,主要是从福建、广东地区移居到台湾的。在台湾少数民族占比不到2%,约50万人左右。以高山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则是台湾早期住民的后人,其祖先同样来自祖国大陆。由此可见,台湾同胞和大陆民众可谓是同文同种,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骨肉兄弟。

  (三)共同的历史记忆

  自三国时期向台湾出兵以来,宋代后,历代中央政府先后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由于北方强敌环伺,南宋时期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海军建设和海上贸易,公元12世纪中叶,南宋决定在澎湖地区驻兵,同时决定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元明时期,均设立澎湖巡检司,其主要职责就是负责海上巡逻、追查罪犯,以及督办盐课事宜。公元1662年,收复台湾之后,郑成功在台设立“两府一县”,即承天府和天兴县、万年县。清康熙二十二年,即公元1683年,清政府举兵攻克台湾,中国再度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次年,清政府在台设“分巡台兵备道”及“台湾府”,下设“台湾”(今台南)、“风山”(今高雄)、“诸络”(今嘉义)三县,行政上隶属福建管辖。清光绪十一年,即公元1885年,考虑到台湾在维护东南海域的特殊地位,清政府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幷任命刘铭传为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任内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造商轮,兴办企业,创设新式学堂,极大推进了台湾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17世纪开始,台湾屡遭西方殖民入侵。公元1604年和1622年,澎湖地区先后两次被荷兰殖民强盗所侵占。公元1626年,台湾北部地区被西班牙殖民侵占。公元1642年8月,荷兰殖民者打败西班牙,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公元1662年2月,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殖民扩张之路,琉球(冲绳列岛)和台湾则成为其向南扩张的首要目标。公元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次年清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条款之一就是割让台湾给日本。消息传出,在京18省会试人员发动“公车上书”,坚决反对割台。消息传至台湾,岛内鸣锣罢市、哭声震天。清军将领刘永福团结台湾同胞,与日本占领军拼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遭致失败,台湾再次沦为外国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同年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对日宣战布告》:“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马关条约》自属废止之列〔6〕。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了《开罗宣言》,明确“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7〕。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幷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再次确认了《开罗宣言》中所规定的日本必须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的原则〔8〕。1945年10月25日,台湾行政长官陈仪在台北正式接受日本军队在台湾的投降,幷且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政府主权之下。”〔9〕这一天,台湾同胞奔走相告,祭告先祖,庆祝台湾再次回到祖国大家庭。虽然经历了半个世纪惨痛的日本殖民历史,虽然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妄图用各种手段磨灭台湾民众的中国印记,但是台湾民众依然强烈地保留着我是中国人的国家认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