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经济学会顾问刘佩琼(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刘佩琼:我认为,这个时期的数据只能反映这段时间的情况。自去年疫情以来,香港很多经济活动都停了下来,部分市民手停口停,只能靠政府的资助生活。直到这几个月,经济活动才开始逐步恢复。而且我注意到,从去年年底开始,香港饮食业、零售业的网上交易量迅速增加,快递业也活跃发展起来,甚至出现了许多新的工种。可以说,香港已经开始逐步适应在这种新常态下去维持经济活动,体现出比较变通的思维,也改变了很多贫困人口的情况。我们看到,有一些市民会自己去寻找出路,比如转业。我身边就有很多成功转业的例子。我是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校董会主席和校监,因疫情的出现,学校开设了很多新的课程为市民提供培训。很多人失业后,就可以通过培训课程转业到缺少人手的行业,比如保安、快递等等。疫情一开始的确给香港经济民生带来了很大冲击,但并没有将整个社会完全打倒。虽然存在一些生活比较贫穷的市民,但并不能算作是绝对的贫穷。
在我看来,内地有很多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值得香港去参考借鉴,其中就包括扶贫脱贫工作。香港要改变过去只有提供分散福利援助的方式,将市民贫穷的“根”消除。首先就是要解决香港人的居住问题,消除经济地租造成财富再分配及高度集中的效果,通过特区政府供应取代发展商主导房地产业发展,香港才能恢复营商活力和市场效率,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评社记者:香港住房问题长期难解,对此您怎么看?您对破解这一难题有何具体建议?
刘佩琼:住房问题是香港最基本的深层次问题,其主要根源是土地配置问题,而土地问题的根源则是特区政府。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做过调查,香港新界地区在六七十年代曾发展过农业,但从六十年代开始出现了改变,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英国缺乏工人,许多新界居民放弃耕作移民到英国;另一方面是工业化带来的轻工业发展,应欧美市场需要,香港大力发展观塘、荃湾等工厂区,对工人的需求量也不断上升,不少新界居民去工厂工作。一个社会在转型时期资源配置也应该随之转型,但特区政府并没有主动运用权力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