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左右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既充分考虑了各种有利因素的叠加,也做好了应对各种风险冲击的准备,在留有余地的同时,也指明了今年乃至很长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工作重点。
|
中评社北京3月9日电/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相比之下,中国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政府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都要高于这一增速。其中,明确2023年经济增速需超过5%的省份就多达27个。可见,5%的增速目标明显留有余地。总体看,2023年的经济增长将面临多重利好因素叠加的良好局面。
光明网发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蔡之兵文章分析,短期因素上,2022年的低基数带来的“翘尾效应”,将为今年经济增速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所谓“翘尾效应”指的是:之前的特殊情况造成的不正常下跌,给下一阶段经济成功复苏之后带来的“高增长效应”。由于2022年多个重点城市都遭遇了新冠疫情的冲击,经济增长潜力没有完全发挥,经济增长目标也没有完全实现,这也为2023年实现较高增速目标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
中期因素上,为了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准备了大量有效的政策工具。如财政政策将财政赤字率从2022年的2.8%增长至3%,地方债发行规模也由2022年的3.65万亿元上升至3.8万亿元。货币政策则明确提出要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再加上持续发力的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政策,都将推动实现2023年5%的经济增长目标。
长期因素上,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在对外贸易上,过去五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6%,突破40万亿元,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在产业结构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6%、7.9%,数字经济不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以上;在科研投入上,中国的研发强度已经从2.1%上升到了2.5%以上、科技创新的贡献率超过了60%、专精特新企业也已经达到了7万多家。这些重要指标共同构成了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力支撑。
文章指出,结合国内外发展环境以及中国长期发展目标,今年顺利实现5%左右的增速同样需要付出较大努力。一方面,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2个季度出现了同比下降,扣除价格因素,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下降0.2%,扩大内需任重道远。与此同时,随着疫情平复,绝大多数国家的产业体系开始正常运行,进口需求逐步降低,在这种背景下,外需走弱与订单下降将成为中国2023年对外贸易的主要挑战。
另一方面,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5%的经济增长,需要攻克的难题和不确定性影响比之前发展阶段都要多,也因此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由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的产业升级压力、个别国家对中国核心产业与技术实施的“卡脖子”措施、如何有效应对国际粮食和能源危机等,是2023年经济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且需要制定长期攻坚计划。
文章表示,5%左右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既充分考虑了各种有利因素的叠加,也做好了应对各种风险冲击的准备,在留有余地的同时,也指明了今年乃至很长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工作重点。
对此,应从思想认识与工作实践两方面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在思想认识上,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工作实践上,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顺利实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