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屏东县中医师公会理事长郭朝源。(中评社 蒋继平摄) |
中评社屏东7月7日电(记者 蒋继平)“中医”改名“台医”掀起话题也引起争议,屏东县中医师公会理事长郭朝源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中医”名词符合医学理论与医疗疗效,单就医学的角度来说很适切,在华人地区接受度很高。有关中医在台湾及邻近国家的发展,他说,台湾中医特色在于研发科学中药,日本废医存药只留中药汉方,韩国韩医发展进步规模有如西医院,越南东医则加入当地药材发展。
郭朝源,1968年生,屏东崁顶人,中国医药大学学士毕业。现任屏东县中医师公会理事长、中医师全联会理事、中执会高屏区分会主委。担任中医师执业23年,在屏东县南州乡开设振德中医诊所,并担任院长。
“立法院长”游锡堃5日在台北国际中医药学术论坛上提议将“中医、中药”改成“台医、台药”,引起讨论。
郭朝源表示,中医、中药起源地是在中国大陆,是最完善的,也是重点栽培的项目。而台湾因为环境因素,政府一直以来着重现代医学发展,传统医学则是自行发展,直到去年底《中医药发展法》上路,才有政府得做培植发展奖励的规范。
针对改名争议,郭朝源指出,中医界很多成员反映并不需要改,因为中医的中,不只代表中国传统医学,还有“致中和”之道意思。中医起源于易经“相对待”的概念,“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相对,也是中医最基础的“八纲”。
郭朝源解释,譬如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就是相对待的概念,要达到寒热取得平衡的中心点,就能让身体处在最健康的状态,不偏寒也不偏热,这就要靠医师诊断与药物调整,所以中医讲的就是中和之道的医术。
所以,他认为名称用“中医”还是比较适切地去表达医术的精随与核心价值。
郭朝源并指,中药也比较温和,取自植物、矿物、少部分动物,来自大自然相对没有受过加工,也符合人体的接受度,中医用药除了要达效果外,也讲求不要有副作用,“致中和”的和也有这种道理。另外,现代医学是用化学合成、纯化,也许效果快,但相对副作用较多。
有关台湾中医发展出的特色?
郭朝源表示,台湾中医在中医师全联会与全台中药厂合作下,发展出科学中药制剂,也是最大特色。科学中药优点在于可以节省许多煎熬汤汁的时间与不方便,并达到治疗效果。中国大陆则以煎剂为主,少数使用科学中药。
他指出,台湾中医师只能开中药,所以能够专心发展让中药吃到人体显现的效果,在台湾的中医、西医分开处理,药效可以明确界定,有好有坏。对比大陆的中医师是可以开西药的,因此台湾会更专注于中药的药效呈现,算是优势。
台湾中医与邻近韩国韩医、日本汉药、越南东医发展相比?
郭朝源表示,根本理论都是以中国留下来的古医籍为主,再依照各地区风俗民情去做改变。韩国的“韩医”也从黄帝内经等经典开始去做传统医学基础理论,而韩医发展状况比台湾进步太多,不仅分科、还可以住院,规模就像台湾的西医院。
日本保留中药但没有中医师,在日本只有医师,且可以开立西药和中药,中药也称作“汉方”。不过日本只有针灸医师,中医界称为废医存药,仅保留中药汉方,并用现代医学理论做治疗。
越南“东医”也是有中国传统医学概念并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模式,但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整体上,他认为台湾中医实力仍赢过日本与越南。新加坡也有中医,中医师也有人去马来西亚看诊,新加坡的中医也没有特别取名字,就叫中医。
对于台湾目前中医发展的建议?
郭朝源表示,中医纳入台湾健保总额支付制度在今年满20年,仍面临医疗资源缺乏,现仅占健保总额3.6%,但中医平均每年照顾全台约650万名民众,这种比例已经严重失衡,中医中药在台湾发展算是健全的医种,政府可以再做适度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