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8日电/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在其“十四五”规划中均提出,要着力发展“高精尖”产业。那么,“高精尖”产业在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如何?笔者认为,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从提高“四率”上入手,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生产率、环境效率。
“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四个特征
“高精尖”产业这一概念最早是技术经济学术语,指具有“高级、精密、尖端”特征的科技发明或产品工艺。后来人们将“高精尖”这一概念应用于产业领域,用来代表具有“高精尖”属性,能够满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求的产业。2017年,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制定了《北京“高精尖”产业活动类别》,明确提出北京“高精尖”产业的定义,即是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引领,以效率效益领先型产业为重要支撑的产业集合。其中,技术密集型“高精尖”产业指具有高研发投入强度或自主知识产权、低资源消耗特征,对地区科技进步发挥重要引领作用的产业。效率效益领先型“高精尖”产业指具有高产出效益、高产出效率、低资源消耗特征,对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和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产业。综合以上描述笔者认为,“高”最重要的指标是研发强度,“精”就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尖”是能够引领技术发展方向的国际技术前沿。“高精尖”产业的本质,是一种创新驱动的产业。总体来看,“高精尖”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全要素生产率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核心,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释放增长潜能,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二是劳动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是“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源泉。它要求一定时期内一定劳动力投入形成的产出数量和价值要高。
三是资源生产率高。也就是说单位投入的自然资源、能源和土地各类资源要素的产出附加值高。资源生产率是“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高精尖”产业应当具备较高的资源生产率。
四是环境效率高。即单位环境负荷的经济价值要高。环境效率是“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高精尖”产业要充分考虑资源投入与效益产出、污染排放的相互关系。
发展“高精尖”产业的三大战略性目标
北京在“高精尖”产业“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将积极培育形成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以及一批未来前沿产业,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广东在制造业“十四五”规划中,提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高精尖”产业;上海则提出要形成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为核心的“高精尖”产业发展体系。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着力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布局和举措来看,其战略性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高精尖”产业体系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产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和发展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现代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但在制造业的整体效率、高新技术产业链、关键与核心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比如:高端制造业比重低,在高端产业链中关键性的技术、材料、元器件和设备受制于人,存在诸多“卡脖子”环节。发展“高精尖”产业有助于解决制造业的自主创新问题,不断增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着力增强“高精尖”产业持续发展的动能,才能掌握自主发展权,塑造北京、上海、广东等城市和地区的全球产业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